前言
2012-12-29 15:09:05   来源:   评论:0 点击:

前 言威廉·哈特在今日世界种类繁多的禅修方法中,葛印卡老师所教导的内观法是与众不同的,这种方法简单、合乎逻辑,可以让我们得到内心真正的安详,过着快乐、有益的生活。虽然内观法长久以来保存于缅甸的佛教...

前 言

威廉·哈特


在今日世界种类繁多的禅修方法中,葛印卡老师所教导的内观法是与众不同的,这种方法简单、合乎逻辑,可以让我们得到内心真正的安详,过着快乐、有益的生活。虽然内观法长久以来保存于缅甸的佛教团体中,但这本身不含丝毫的宗教色彩,任何背景的人都可以接受它、运用它。

葛印卡老师是退休的企业家,曾经是缅甸的印度侨领。他出生于传统的印度教家庭,自年轻即患有严重的偏头痛。在遍寻良方的因缘下,于一九五五年遇到萨亚吉·乌巴庆老师。乌巴庆老师是众所皆知的资深政府要员,私底下则是教导内观的老师。葛印卡先生跟随乌巴庆老师学习内观时,他发现这个方法,不仅超越了肉体上的疾病,并且还超越了文化与宗教的藩篱。接下来的岁月里,他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研究,内观逐渐转化了他的生活。

一九六九年,葛印卡先生由乌巴庆老师授权,成为内观法的指导老师。同年,他回到印度,开始教导内观,将这个方法重新引入其发源地。在印度这个种姓制度及各个宗派强烈对立的国家,葛印卡老师的课程吸引了数以千计、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也有许多的西方人,被这个实用的方法所吸引,而参加了内观课程。

葛印卡老师本人,就是内观特质的最佳例证。他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能机智敏锐地处理日常事务,又能在任何情况之下,保持超凡的平静心。平静之外,并对众生深具慈悲,对任何人都能悲悯其情。他绝不是不苟言笑的严肃长者。他的幽默感,展现在他的教导当中。参加过课程的学生都难心忘怀他的微笑、爽朗的笑声、以及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要快乐!”很显然地,内观为他带来了快乐,他殷切地希望,籍着教导大家这个方法,来与大家分享他的快乐,因为内观使他受益良多。

尽管葛印卡老师极具吸引力,但他并不希望弟子对他惟命是从。相反地,他教导学生要对自己负责。他说内观真正的考验,是在生活中。他鼓励修习内观的人,不要只是一味静坐,而应该走出去、快快乐乐地过活。他避免所有对他的个人崇拜,要学生专心致力于这个方法,发掘内在的实相。

在缅甸,传统上教导禅修一直是出家人的职责。然而,就如同他的老师一样,葛印卡老师是一位出家人,而是一个大家族的一家之长。不过,他清晰的教导,以及方法本身的效果,已经赢得缅甸、印度、斯里兰卡的资深法师的认同,有些法师并曾在他的指导之下,参加了内观课程。

为了保持方法的纯净,葛印卡老师坚持,禅修绝不可变成做生意。他所指导的课程以及内观中心,都是完全非营利性的。他本人对所做的工作无论直接或间接都不收取任何报酬;他所授权、代表他指导内观课程的助理老师也是义务服务。他弘扬内观法,纯然是对众生的服务,是为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葛印卡老师是少数在印度与西方都极受尊崇的印度精神领袖之一。然而,他从不自我宣传,宁愿靠口耳相传来传播内观的好处。而且他一再强调,实际练习内观,比著述立说来得重要。也就因此,他虽然指导那么多人,但并不那么广为人知。这本书是第一本在他的指导与认可之下,有关内观的完整研究。

本书的主要资料来源,是葛印卡老师在十日内观课程中的开示;其它则是参考他的英文文章。我很自由地运用这些资料,不仅借用他的说法及架构,同时也用了开示中所举的例子,而且通常是同样的用字,甚至引用整个名子。对于参加过葛印卡老师内观课程的人而言,一定对会本书的大部分觉得熟悉,他们甚至可以认出,书中某个部分是出自哪一场开示或哪一篇文章。

在课程当中,老师的开示是一步一步地随着学员的体验而讲的。但为了有益于那些只阅读,但不一定学习过的人,本书内容已重新安排。对于这样的读者,我尝试将内容像是亲身体验一样的呈现现出来:合乎逻辑而不间断地从第一个步骤到最终的目标。这种有组织的整体性,对内观者而言是明显易见的,但本书试着让没有学过的人看,也能一窥内观的堂奥。

某些段落刻意保留了说话的语气,目的是要生动地传达葛印卡老师授课方式的印象。这些段落包括各章之间的故事,每章结尾的问答,以及取自于课程当中或与学生实际讨论的个别谈话。有些故事是来自佛陀生平的事迹;有些则是印度的民间传说;还有一些是葛印卡老师个人的经历。这些故事,全都是用他自己的方式讲述,未加修饰,保留原貌,强调出它们与内观练习的关联性。这些故事缓和了内观课程的肃穆气氛,并且将教导中的重点用容易记得的形式来说明,以鼓舞学生。选录在此的只是在十日课程里所说的许多故事中的一小部分。

书中所引用的经言语,是取自最古老、众所公认的记录佛语的经藏,这些经藏在南传佛教国家,以古老的巴利文保留下来。为了维持全书一致的语气,我尝试将所有在此上用的经文重新翻译,在翻译时,我参考当代首屈一指翻译名家的作品。然而,因为这不是一部学术著作,所以当我在翻译巴利文时,并没有殚精竭虑地去寻求逐字逐句的准确性。相反地,我企图以内观者的经验及对经文的了解,用直截了当的文字,来传达每一段经文的意义。也许某些经文或章句的翻译似乎异于传统,但是我希望实质上,以英文译文忠实地表示原经文的意义。

虽然对西方读者来说,某些名词用梵文可能较为人知。但为求一致性以及准确性,文章中所用的佛学名词都是用巴利用职权文,例如,巴利文dhamma(法)用来取代梵文的dharma;kamma(业)取代karma;nibbana(涅槃)取代nir-vana;sankhara(习性反应)取代samskara。为了让文章易于了解,巴利文也参照英文的语法使用复数,加上-s。总而言之,文中的巴利文名词已减至最少,以避免不必要的混淆。有些名词的概念很难用英文单字加以表达,因此,有些地方似乎使用巴利原文,比用上长长的英文片语要适合。书中印出来的巴利文,在书后的术语部分,附有定义。

所有练习内观的人,都能得到相同的利益,并不会因种族、阶级或性别而有所不同。基于这个原则,我尽量避免在文章中使用具特定性别的字眼。但是有时我使用代名词“他”,来代表一般的内观者。请读者将这些用字,看做与性别无关,因为这样的分别心,与内观的基本教导以及其精神,完全背道而驰。

我深深感激许多帮助我完成此书的人。我尤其要对葛印卡老师表达我由衷的感恩,感谢他在百忙中,抽空审阅本书;更感谢他引领我踏上书中所述的正道。

就深一层而言,本书的真正作者是葛印卡老师,因为我的目的,只是呈现他所传承的佛陀的教导。本书的功德归于他;若有任何瑕疵,则是我个人的责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简介
下一篇: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字汇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