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定律(Dhammaniyàma)
诸比丘,无论如来有没有出现,都有此法则、法的定律:诸行无常。对于这点,如来已经圆满觉悟,他完全了知。如此觉悟和了知后,他公开它、指出它、宣说它、确定它、显露它、开示它、解释它和阐明它(此真理):诸行无常。
诸比丘,无论如来有没有出现,都有此法则、法的定律:诸行是苦。对于这点,如来已经圆满觉悟,他完全了知。如此觉悟和了知后,他公开它、指出它、宣说它、确定它、显露它、开示它、解释它和阐明它(此真理):诸行是苦。
诸比丘,无论如来有没有出现,都有此法则、法的定律:诸法无我。对于这点,如来已经圆满觉悟,他完全了知。如此觉悟和了知后,他公开它、指出它、宣说它、确定它、显露它、开示它、解释它和阐明它(此真理):诸法无我。15
第一章 注释:
1 Sukhumàla;注释解说为nidukkha:没有痛苦、没有烦恼、无忧无虑。
2 注释:其他所有侍者,包括守门者,都是女人。
3 Accanta-sukhumalena
4 注释:从这解说中,好像我慢(骄傲)已被阿罗汉道去除了(唯有阿罗汉道才能根除「我慢结」màna-sa§yojana)。可是,在此并非如此(因为当时的悉达多太子还未证得圣道)。我们必须了解这段经文是指透过思惟去除骄傲。那些天神变化出老人给菩萨(bodhisatta)看(菩萨遇到的四种人的第一位)。从那时直到证得阿罗汉果(arahatta),他对青春的骄傲不再生起。对接下来两节的意思,也应该如此理解。
5 根据此文,这种骄傲(其巴利文是mada,直译为「迷恋」)有三种:
1. 对青春的骄傲(yobbana-mada)
2. 对健康的骄傲(àrogya-mada)
3. 对生命的骄傲(j?vita-mada)
在佛教圣典里,其他的骄傲都归纳于「我慢」(màna)。
6 注释:那里曾被牛走过,是该森林里一个又广阔又平坦的行道。在该处,佛陀把掉下来的叶子拾起放成一堆,铺上他的袈裟,然后盘着脚坐着。
7 诃多(Hatthaka)是阿罗毗王(?lavi)的儿子,后来成为阿那含圣者(anàgàmi)。他被佛陀称赞为众信徒的模范,被佛陀宣布为透过四摄法(sa?gaha-vatthu)赢得随众第一的弟子。
中编按:四摄法是布施、爱语(说好听的话)、利行(有益的行为)、同待(同等地对待他人)。
8 Sabbàkàraparip?ràni──那脚掌上的轮相是佛陀的三十二大人相(mahàpurisalakkha?a)之一。
9 注释:那婆罗门理应也问他是否是天神。可是,婆罗门却心想佛陀在未来可能会成为有大威力的众神之王,因此问了有关未来的问题。
10 干达婆(gandhabba)一种属于四大王天的音乐家天神。
11 根据注释,这部经开示完毕后,豆那达到首三圣道与圣果;他编了一首长诗来赞颂佛陀,名为「豆那之吼」(Do?a gajjita)。据说他便是在《大般涅槃经》(Mahàparinibbàna Sutta)结尾时提到,在佛陀入灭后分配佛陀舍利子的豆那(Dona)。
12 中编按:无色禅有四个层次:一、空无边处;二、识无边处;三、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
13 中编按:初禅有五个禅支:寻、伺、喜、乐、一境性。寻是把心投入于禅修目标之中,伺则维持心继续专注于该目标。
14 中编按:sa¤¤àvedayitanirodha(想受灭尽)=nirodhasamàpatti(灭尽定)
15 中编按:佛说诸行无常及诸行是苦,但在说到无我时,却说诸法无我。若要理解之间的差别,必须明白「行」与「法」这二词在此的差别。
在此,「行」(sa?khàrà)是有为法,意为由种种因缘造作而形成之法。属于有为法的便只是色、受、想、行与识这五蕴。
另者,在此的「法」(dhammà)包括有为法与无为法(asa?khata dhamma)。无为法便是不由因缘造作而形成之法。涅槃便是无为法。
诸行是无常、苦、无我的,但是涅槃却是常、乐、无我的,因此佛陀不说「诸法无常」及「诸法是苦」。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二章:生死轮回 没有保证
下一篇:佛陀活着的最后一刻
评论排行
- ·死到生——业在死亡和投生过程中的作用(0)
- ·初果圣人只剩七次人天往返。如果这七世...(0)
- ·原始佛教与现存的上座部佛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