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随念
2012-12-29 15:19:25   来源:   评论:0 点击:

十随念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随念(Anussati)是随适而念,数数起念,对于十随念,在应随念处就随念。这十随念是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施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至念、安般念与寂止随念。1. ...
十随念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随念(Anussati)是随适而念,数数起念,对于十随念,在应随念处就随念。这十随念是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施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至念、安般念与寂止随念。
 
1. 佛随念(Buddhānussati)──这是随念世尊是如来、阿罗汉、等正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1]等的功德。随念佛能得近行定。
 
佛对释子摩诃男言:「 若比丘在于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槃。彼于尔时,当修六念,乃至进得涅槃。譬如饥人,身体羸瘦,得美味食,身体肥泽。如是,比丘住在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槃,修六随念,乃至疾得安隐涅槃。
 
何等六念? 谓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圣弟子如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瞋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已,欢悦;欢悦已,身猗息(轻安);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其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于凶崄众生中,无诸罣阂(罣碍),入法流水(进入佛法修行),乃至涅槃。」(《杂阿含931经》)由此可知随念佛的功德能至涅槃,这是随信行[2]乃至信解脱[3]阿罗汉。
 
2. 法随念(Dhammānussati)──这是随念法是世尊善说、自见、无时的(超越时间概念)、来见的、引导的、智者各自证知的;这些教法与九出世间法应常予以随念。随念法能证得近行定。
 
《杂阿含931经》里佛对释子摩诃男言:「复次。圣弟子念于法事,世尊法、律,现法能离生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法,缘自觉知。圣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法所熏,升进涅槃。」这是指随法行能得涅槃。
 
3. 僧随念(Sanghānussati)──这是随念圣僧伽的功德。世尊的声闻众是善行道的(良好地修行佛法),世尊的声闻众是正直行道的(直接地修行佛法),世尊的声闻众是真理行道的(正确地修持佛法以求脱离苦),世尊的声闻众是正当行道的(适当地依教奉行,修习清净梵行),即四双八辈贤圣,所应(应虔诚礼敬)、奉迎(应热忱欢迎)、供养(应布施供养)、承事(应合什敬礼并伺候左右),是世间无上的福田。随念僧亦能得近行定。
 
在《杂阿含931经》里佛对释子摩诃男言:「复次。圣弟子念于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诚向,行随顺法。有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此是四双八辈贤圣,是名世尊弟子僧。净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所应奉迎,承事供养,为良福田。圣弟子如是念僧事时,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僧所熏,升进涅槃。」这是念僧的随信行和随法行,乃至涅槃。
 
4. 戒随念(Sīlānussati)──随念自己之戒德,持戒实无毁、无穿、无污点、无杂、自在、智者所赞、无所触(不为爱与见所触,亦不为人责难),令起于定。随念戒能得近行定,但它能令近行定、安止定、道定与果定生起。
 
《杂阿含933经》里佛对释子摩诃男(Mahānama)言:「汝见如来,不见如来;见诸比丘,不见诸比丘;且汝常当勤修六法:何等为六?正信为本,戒、施、闻、空(舍)、慧以为根本;非不智慧。是故,摩诃男!依此六法已,于上增修六随念,念如来事,乃至念天,如是十二种念成就。彼圣弟子诸恶退减不增长,消灭不起。离尘垢,不增尘垢。舍离不取,不取故不着,以不取着故,缘自涅槃。」是故依正信、念戒、布施、闻法、修慧与舍,配合十念的前六念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能自证涅槃。前六法是实践,后六法是随念。
关于持戒的功德佛在《长阿含经》(卷二)里说道: 「世尊告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求财,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5. 施随念(Cāgānussati)──一位行者在发愿行布施后,应常慷慨布施,并作如是念:「自念施事,我得善利,于悭垢众生中,而得离悭垢处,于非家行解脱施,常自手施,乐行舍法,具足等施。圣弟子如是念施时。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施所熏,升进涅槃。」(《雜阿含931經》)于非家行解脱施是指对离家、出家的修行者,布施四资具给他们,以使他们能安心修行求解脱。
 
布施有物施(财施)、法施、和无畏施。物施是对僧伽作四事(资具)供养;法施是对信众无报償的作佛法的解说或劝导;无畏施是对生命与财物的保护。布施时要有三种清净思,即施前快乐,施时心清楚与清净,施后欢喜。受施者也要具有三种清净思,即无贪或修持离贪,无瞋或修持离瞋,无痴或修持离痴。这样清净的布施的福报是无量的。如是以无贪无瞋无痴所缠之心随念自己的施德可得近行定,再修增上戒定慧乃至涅槃。
 
6. 天随念(Devānussati)──修天随念是随念诸天之德,以及自己所具的信、戒、施、闻、舍、慧等之德,如此独处禅思诸天如四大天王、三十三天(仞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乐天、梵众天等等的天界,诸天神因为具备信、戒、施、闻、舍、慧等,得于命终之后生于天上,我亦具这样的信、戒、施、闻、舍、慧等德,心无贪、瞋、痴的缠缚,正直并镇伏了五盖,于一剎那生起五禅支而能证得近行定。修天随念的行者常为诸天所爱护,若不证得更高果位,来世亦能生于善趣。
 
《杂阿含931经》里佛对释子摩诃男言:「圣弟子如是念天事者,不起贪欲、瞋恚、愚痴、其心正直,缘彼诸天。彼圣弟子如是直心者,得深法利,得深义利,得彼诸天饶益随喜;随喜已,生欣悦;欣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得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处凶崄众生中,无诸罣阂,入法水流,念天所熏故,升进涅槃。」
 
7. 念死(Maranānussati)──死是指一个有情命根的断绝。它有时节死和非时节死两种,时节死是指因福尽或寿尽或两者俱尽的死,非时节死是因为宿业的因缘致死,在其时其地生命断绝。念死有二法,其一是如理作意「死将来临,命根将断」,以镇伏五盖,生起正念而得证近行定。其二是钝根者得以如下八法念死:(一)杀戮者追近,(二)死之必然,(三)将己与有大名、大福、大力、大神变、大慧、辟支佛、和正等觉者比较,(四)身为诸多虫类所共居,死缘甚多,(五)身命无力无主,因须赖出入息,四威仪平衡、冷热平衡、四大平衡、适当食物维生,(六)寿命不定,因时间、疾病、时刻、死处、生趣都不定,(七)寿命不长,(八)寿命剎那相续。如是住于不放逸,殷勤修习断漏。死时不陷于恐惧与昏昧。
 
8. 身至念(Kāyagatāsati)──这是[大念处经]四念处章里的身念处。佛言修习身念者,得受用不死(指涅槃)。这里有十四个部分,即(一)安般念,(二)四威仪,(三)四正知,(四)身不净,(五)四界作意,(六)至(十四)九种墓墟观。修三十二身分(身不净)的色(青、黄、赤、白遍)而得证四禅六通。
 
9. 安般念(Anāpānasati)──这是从上述的身至念抽出来的,安般念的业处有十六部分:(一)出息长时,知我出息长、入息长时,知我入息长;(二)出息短时,知我出息短、入息短时,知我入息短;(三)觉知息全身我出息、觉知息全身我入息;(四)安息身行我出息、安息身行我入息;(五)觉知喜我出息、觉知喜我入息;(六)觉知乐我出息、觉知乐我入息;(七)觉知心行我出息、觉知心行我入息;(八)觉知安息心行我出息、觉知安息心行我入息;(九)觉知心我出息、觉知心我入息;(十)念心喜悦我出息、念心喜悦我入息;(十一)念心等持我出息、念心等持我入息;(十二)令心解脱我出息、令心解脱我入息;(十三)观无常我出息、观无常我入息;(十四)观离欲我出息、观离欲我入息;(十五)观灭我出息、观灭我入息;(十六)观舍遣我出息、观舍遣我入息。
第一至四是对初学者的奢摩他业处而说的(修身念处的止);第五到十六各四法的三种是对已证禅那的行者观受、心、法念处的毗钵舍那业处而说的。
身念处的奢摩他还有下列七法作意:(一)数息,不数过十,以制散乱;(二)随逐,以出息从脐至心至鼻,入息由鼻至心至脐而作意以制散乱的身心;(三)触,是出入息所触之处而作意;(四)安住,依于出入息,生起似相,生起诸禅支而安住,似相因人而异;(五)观察,对出入息名色法的确定,以上依七清净至度疑清净;(六)还灭,对色聚的三相思惟,断了十种观的随烦恼,以上至七清净的道非道智见清净;(七)遍净,于一切诸行解脱,以上至七清净的行道智见清净。修习安般念能知自己的寿量,事前准备就绪,并清清楚楚自己的最后的出入息之灭。
 
10. 寂止随念(Upasamānussati)──这是随念一切苦的寂止的涅槃之德。佛指出:「诸比丘!法只是有为与无为,于彼等诸法中,离欲称为最胜,即憍(慢)的粉碎,渴(爱)的调伏,阿赖耶(执着)的破灭,轮回的摧毁,爱的除去,离欲、灭与涅槃。」(《增支部》2.34)彻底的离欲包括舍憍慢恶习,渴爱与五欲的执着(阿赖耶),以致摧毁三界的轮回。因这无为法而能脱离诸结缚并出三界、四生、五趣、六道、七识住和九众生居而得涅槃。因寂止随念是念种种寂止之德,故只得近行定。
    
注:
1.《清淨道论》第七章说六隨念品列出十种佛的功德,少了如來,又把无上士调御丈夫分为二。
2.信行和法行的行者也叫随信行和随法行,他们在接触佛法后,对三宝生起信心,然后依法修持。渐渐学习道迹,受教受诃,然后得究竟智。信行与法行可证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不过初果必得。于六根门用信、勤、念、定、慧五法以少慧观察忍的是信行,于六根门用这五法以增上慧观察忍的是法行。
3.若于五根(指信、勤、念、定、慧),增上明利满足者,得俱解脱。若软若劣者,得身证。于彼若软若劣者,得见到。于彼若软若劣者,得信解脱。这些都是阿罗汉。
 
 
法增比丘,澳洲佛宝寺
愿众生安乐!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六触处的集、灭、味、患、离
下一篇:没有身心的境界 结语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