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资粮
法增比丘
什么是福德(Punna)?
佛陀说:「福德是福德业,是幸福、如意、喜乐、可亲、愉悦的别语。」---([如是语]22)。
福德业是善业,善的行为。在佛经里常提到的是十善业: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善业引生世间的利益,譬如好的重生、财富、美貌、成功、地位。福德也是出世利益的助缘。因此,佛陀常敦促弟子们培育德行,并讲述自己在过去世中修德的例子。
我们因为福德的积累,而带来安乐。它会为我们在命终时带来安乐。它也为众生决定他们的来世。六世纪的巴利注疏者法护阿闍梨说:「福德是洗涤与净化我们的心流者。」---([天宫事注疏]Vv.A19)
福是过去世带来的善行果报,德是今世的善行。所以福是果,德是因。
福德这个名词的意思是,它是作为善行果报的幸福与安宁。我们的善行有许多形式,不过简单说有两类:
(1)作为因的德,也就是我们应该做的善行。
(2)作为果的福,也就是我们善行的福报。
福德会带给我们身心的自在。无论何时,想到自己做过的善事,总会使你喜乐。它是一件跟着你的尊贵宝藏,就好比你的影子始终跟着你一样。即使死时,你的福德也会跟着你,给你安排一个重生的好地方。这就称为福行(puññabhisankhara)。作为佛教徒,在今生,我们要常保持清净不染的心,它是世上最高的福德。
许多人都在找福德,但他们却不去找怎么弃恶向善。佛一直在教导我们诸恶莫作(Sabbapapassaakaranam),断除我们的身恶业、语恶业、和意恶业,但是我们一直不做。我们的心中充满贪嗔痴,却不自知,而总是往外看,往外追求,从不去看自己,照顾自己,因此就看不见自己心中的恶,也看不见如何向善。自己在明白了身恶业、语恶业、和意恶业的果报之后,害怕恶业的果报之后,才有可能修行。
然后我们才能做佛说的众善奉行(kusalassupasampada),只有当我们把修行带入自己心里,奉持佛陀给我们制定的戒律,我们才会开始修习善行。人们总是到处在找福德,却不知就算是我们坐在家中,我们也可以在修福德。如何作呢?皈依三宝,奉持五戒,修习慈爱,观照无常等等。
然后我们才能做自净其意(Sacittapariyodapanam)的高级修持。清除杂染的心,让心宁静、修习慈心遍满、无忧无虑、具足德行。当我们的心依靠修习禅定达到明亮时、我们已依靠戒行断除恶行,心中无悔,清净自在。禅定的成就,主要就是达到心的宁静与和平。
「临难遇友为福。少欲知足为福。
命终积德为福。离一切苦为福。」
「世上孝敬母亲为福。孝敬父亲亦为福。
世上敬奉沙门为福。敬奉婆罗门亦为福。」
「持戒到老为福。确立信心为福。
证得明辨为福。诸恶不作为福。」([南传法句经]331-333偈)
假如我们那一天有作过什么善行,比如说过一句好话、做过一件善事、帮过某一个人,或是修习布施,培养慈悲等等。那么我们的心,就会体验到喜悦,通过这些善行的喜悦,促成我们定力与宁静的因缘。布施等善的德行与它趋向喜悦的力量,构成了我们的定力与智慧的基础。
对三宝的信心
「薄伽梵如是语、阿罗汉如是语,我如是闻:这是对三种无上的信仰对象。哪三种呢?」
「凡一切有情之中——无足类、双足类、四足类、多足类、有色身与无色身者、有感受者、无感受者、非感受非非感受者——如来、阿罗汉、正自觉者被尊为无上。那些对这位觉者有信心者,是对无上者有信心;对无上者有信心者,能得无上的果报。」
「凡一切的造作与非造作的素质中,无欲的素质——制服沉醉、消灭渴欲、拔除执取、中断轮回、摧毁贪爱、无欲、止息、证得解脱——被尊为无上。那些对无欲的素质有信心者,是对无上者有信心;对无上者有信心者,得无上果报。」
「凡一切的造作的素质之中,八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被尊为无上。那些对八圣道有信心者,是对无上者有信心;对无上者有信心者,得无上果报。」
「凡一切的团体之中,如来弟子的僧伽被尊为无上——即四双八辈者。那些对僧伽有信心者,是对无上者有信心;对无上者有信心者,得无上果报。」
「比丘们,这就是三种无上的信仰对象。
具信——理解无上法之无上。
对无上佛陀有信心——他是无上应供。
对无上之法有信心——无欲寂止为至乐。
对无上僧伽有信心——他们是无上福田。
既施予无上者,他长养无上福德,
得无上的长寿、美貌、地位、荣誉、喜乐与力量。
既施予无上者,智者安住于无上之法,
无论生为天神、人类,乐住于无上果报(该界中的至高果报)。」——([如是语]90)
预流果的福德
一个对三宝有信心与戒清净者,具有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乐的滋润。
佛说:「比丘们,有此四种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乐的滋润。哪四种?」
「有此情形,一位圣者的弟子拥有对佛陀的确信:‘薄伽梵确是一位尊贵者、正自觉者、明行足、善逝者、世间解、无上调御者、人天之师、佛、薄伽梵。’这是第一种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乐的滋润。」
「再者,圣者的弟子拥有对法的确信:‘法由薄伽梵善说,此时此地可见,无时相、邀人证实、贴切、由智者亲身证悟。’这是第二种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乐的滋润。」
「再者,圣者的弟子拥有对僧伽的确信:‘世尊的僧伽弟子们行道正善……他们行道正直……有方……卓越——换句话说,四双圣弟子们、八辈圣弟子们——他们是世尊的僧伽弟子,值得布施、值得礼遇、值得供养、值得尊敬,他们是世界的无上福田。’这是第三种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乐的滋润。」
「再者,圣者的弟子拥有为圣者们欣赏的戒德:不破不坏、无暇无疵、使解脱、受智者赞扬、无染、趋向正定。”这是第四种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乐的滋润。」
「这就是四种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乐的滋润。」——([相应部]55.31)
福德的种类
作为因的德有三种:布施的德(danamaya)、持戒的德(silamaya)、禪修的德(bhavanamaya)。
这些德行,只有源于非贪、非嗔、和非痴的心态之下才能产生。如巴利经中所说,非贪是布施的基础(alobhodana-hetu);非嗔是戒德的基础(adososila-hetu),而非痴是禪定的基础(amohobhavana-hetu)。
在[增支部]8.36.)(施类、戒类、禪修类三种)福业事([长部]III,218,[如是语]51)里佛陀提到:「诸比丘!福业事有三种。以何为三耶?即:施类福业事、戒类福业事、禪修类福业事。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者,少作施类福业事,少作戒类福业事,未作禪修类福业事。彼身坏命终而后,受生于苦厄之处。
诸比丘!复次,此处有一类者,适中作施类福业事,适中作戒类福业事,未作禪修类福业事。彼身坏命终而后,受生为安乐之人。
诸比丘!复次,此处有一类者,多作施类福业事,多作戒类福业事,未作禪修类福业事。彼身坏命终而后,受生于四天王之伙伴。
诸比丘!此中,四天王者作施类福业事甚多,作戒类福业事甚多故,由四天王之诸天有十胜处,[谓]:天寿、天貌、天乐、天称、天增上力、天色、天声、天香、天味、天触。
诸比丘!复次,此处有一类者,多作施类福业事,多作戒类福业事,未作禪修类福业事。彼身坏命终而后,受生于忉利天之伙伴。诸比丘!此中,释提桓因者作施类福业事甚多,作戒类福业事甚多故,由忉利天之诸天有十胜处,[谓]:天寿、天貌、天乐、天称、天增上力、天色、天声、天香、天味、天触。
诸比丘!复次,此处有一类者,多作施类福业事,多作戒类福业事,未作禪修类福业事。彼身坏命终而后,受生于夜摩天之伙伴。诸比丘!此中,夜摩天子者作施类福业事甚多,作戒类福业事甚多故,由夜摩天之诸天有十胜处,[谓]:天寿、天貌、天乐、天称、天增上力、天色、天声、天香、天味、天触。
诸比丘!复次,此处有一类者,多作施类福业事,多作戒类福业事,未作禪修类福业事。彼身坏命终而后,受生于兜率天之伙伴。诸比丘!此中,兜率天子者作施类福业事甚多,作戒类福业事甚多故,由兜率天之诸天有十胜处,[谓]:天寿、天貌、天乐、天称、天增上力、天色、天声、天香、天味、天触。
诸比丘!复次,此处有一类者,多作施类福业事,多作戒类福业事,未作禪修类福业事。彼身坏命终而后,受生于化乐天之伙伴。诸比丘!此中,化乐天子者作施类福业事甚多,作戒类福业事甚多之故,自化乐天之诸天有十胜处,[谓]:天寿、天貌、天乐、天称、天增上力、天色、天声、天香、天味、天触。
诸比丘!复次,此处有一类者,多作施类福业事,多作戒类福业事,未作禪修类福业事。彼身坏命终而后,受生于他化自在天之伙伴。诸比丘!此中,自在天子者作施类福业事甚多,作戒类福业事甚多故,由他化自在天之诸天有十胜处,[谓]:天寿、天貌、天乐、天称、天增上力、天色、天声、天香、天味、天触。诸比丘!如是,于福业事有三种。」
因此受生于天界的众生,由于施类福业,戒类福业,禪修类福业的差别而生在不同的天界。
福德的细分
在阿毗达摩中,这些福德又细分为十类:
1.布施的福德(danamaya)
2.回向给他人的福德(pattidanamaya)
3.随喜他人善行的福德(pattanumodanamaya)
4.持戒的福德(silamaya)---它们与人际之间的美德有关。
5.尊老的福德(apacayanamaya)
6.助人行善,分享你的力量、财富与智慧的福德(veyyavaccamaya)
7.禪修的福德(bhavanamaya)---它们是智慧明辨的来源。
8.听闻佛法的福德(dhammassavanamaya)
9.说法的福德(dhamma-desanamaya)
10.正见的福德(ditth''ujukamma)
布施的福业是针对嫉妒和悭吝的烦恼;回向的福业是把自己所作的功德回向他人;随喜的福业是见到别人行善,不但没有嫉妒心,反而随喜;持戒的福业是自己的德行;尊老的福业是尊敬自己家中的双亲,或他人别的老人;助人为快乐之本,这就是福业;禪修的福业是自己的修行;听闻佛法也是福业;最上的布施是法施,它有无上的功德;正见的福德是当修行者心中生起对佛法的正确知见,缩短或断除了轮回,它的功德最大。
恶业没有福德
佛陀把业分为黑白业,恶业是黑业,善业是白业:「比丘们,这四种业已由我亲知、自证、宣讲。哪四种?有得黑果的黑业;有得白果的白业;有得黑白果的黑白业;有得不黑不白果、趋向业止息的不黑不白业。」
「何为得黑果的黑业?有此情形,某个人造作了伤害性的身体的造作……伤害性的言语的造作……伤害性的心理的造作……他重生于一个伤害性的境界……他在该处受伤害性的接触……他只体验痛受,譬如地狱的众生。是谓得黑果的黑业。」
「何为得白果的白业?有此情形,某个人造作了无伤害性的身体的造作……无伤害性的言语的造作……无伤害性的心理的造作……他重生于一个无伤害的境界……他在该处受无伤害性的接触……他只体验乐受,譬如光明的天神。是谓得白果的白业。」
「何为得黑白果的黑白业?有此情形,某个人造作了既有害又无害的身体的造作……既有害又无害的言语的造作……既有害又无害的心理的造作……他重生于一个既有害又无害的境界……他在该处既受有害又受无害的接触……他体验伤害与无伤害之受,苦乐混合,譬如人类、某些天神、某些低等境界的有情。是谓得黑白果的黑白业。」
「何为得不黑不白果、趋向业的止息的不黑不白业?对此得黑果的黑业,当下弃绝其动机……对此得白果的白业,当下弃绝其动机……对此得黑白果的黑白业,当下弃绝其动机。是谓得不黑不白之果、趋向业的止息的不黑不白业。」——([增支部]4.232)
因此佛陀说那些人从恶业转向行善的是从黑暗走向光明;那些人从作恶业又继续作恶的是从黑暗走向黑暗;那些人从行善转向作恶的是从光明走向黑暗;那些人从行善又继续修善的是从光明走向光明。
福德的回向
福德的回向有两点:
1.作善业者把善业的功德回向给另一人。
2.得到回向者,在知道前者的善行时,有随喜的意思。
如果得到回向者是饿鬼众,他们自动知道该功德的回向。有一位婆罗门来见佛陀,说自己一直在把福德回向给已死去的亲戚,他想知道他们是否真的已经得到他所回向的功德。佛陀回答说,如果他们是饿鬼,他们就得到了。至于被回向的亲戚若已投生于其它界的话,他的回向的善意,将导致他自己的福德的增进。那位婆罗门于是问:如果我的亲戚当中没有饿鬼呢?佛陀答:每一个活人都有饿鬼亲戚。因此,要注意把你所有善业的功德回向给你已故的亲朋。
回向给饿鬼
有一次,频婆娑罗王供养佛陀和僧团。在那时候,有一大群在过去世曾经是该国王的亲戚的鬼聚集在墙外,期待国王会把布施的功德迴向给他们。
世尊使得他们都能够被国王看得见。在倒「布施功德水」(dakkhin-odakam)时,国王迴向道:「这是给我的亲戚的」(idammeNyātinamhotu),在那一刻,出现了一个长满莲花的水池给那些鬼享用。他们在该池裡沐浴、喝水,去除了他们的烦恼、疲累及口渴,皮肤的色泽也变成金黄色。在国王供养粥、主食和副食的时候,他也迴向给他们,在那一刻,出现了天界的粥、主食和副食给他们享用。吃了那些食物,他们的诸根已復原。在供养袈裟和住所的时候,他也迴向给他们,那时出现了天界的衣服、鞋,附有地毯、卧具等家具的宫殿给他们享用。正如世尊所决意,所有人都能够看见这奇妙的现象,国王也感到非常满意。
接著,在世尊吃完及表示吃饱后,他诵出这[墙外偈]:作為给与摩羯陀国王的一堂‘随喜’(anumodana)开示。
墙外偈
「1.在墙之外他们站著等待,
有的站在交叉路和三叉路口,
回来到了他们以前的家,
他们在门柱边引颈等待。
2.若是準备了丰盛的餐会,
具备各种各样的饮食,
但却没有一个人记起,
这些由宿业而生在鬼道的众生。
3.因此心怀慈悲的人,
要為他们做供养,
供养那些既清净又殊胜、
适时又适当的饮食给僧伽。
4.‘这是回向给我的亲戚的;
愿他们得到安乐。’
那些来到这里聚集的,
往生的饿鬼亲戚们,
5.一定躁急的要作随喜,
以便获得丰盛的饮食。
‘愿我们的亲戚长寿,
我们依他们而得到。
6.已向我们作出致敬,
没有施者会缺乏果报。’
在那里没有耕种,
也找不到牧养的牛群,
7.在那里同样没有商业,
也没有金币的交易:
往生的饿鬼亲戚们,
靠这裡作的布施维生。
8.犹如降落山中的雨水
向下流到空的山谷,
同样的这裡作的布施,
能够利益到那些饿鬼。
9.正如河床涨满之时
能让河水流注海洋,
同样的这裡作的布施,
能够利益到那些饿鬼。
10.‘他已回向给了我,他為我而做,
他是我的亲戚、朋友、好友。’
是故应当為往生者作布施,
回忆他们以前所做的事。
11.不是哭泣,不是悲伤,
也不是以任何的哀慟,
能够利益到逝世者,
往生的亲戚们还是没有改变。
12.但是為他们做了这项布施,
妥善的供养给僧团的时候,
它能够长久地利益他们,
在未来,甚至能立即见效。
13.经已开示的利益往生的亲戚之法,
以及如何向饿鬼们致高等的敬意,
以及如何给予比丘们力量,
以及如何为你们积累了许多的福德。」
回向的相应
在(增支部10.177.)生闻(婆罗门,十善业道)里提到回向者与得到回向者必须相应,才能得到福德。非相应处包括造恶业的地狱有情,造恶业的畜生有情,造善业的人道有情,造善业的天之有情。相应处包括造恶业的饿鬼趣有情。至于得到回向者亲戚投生于其它界的话,回向的功德,导致他自己在该界的福德的增进。佛以象,马,牛,鸡的例子来说明。至于亲戚当中若没有饿鬼呢?佛陀说:每一个人在长期的论回当中都有饿鬼亲戚。因此,应把善业的福德回向给已故的亲朋。
「一时,婆罗门生闻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与世尊相互交换庆慰,欢喜铭感之语已退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婆罗门生闻白世尊言:
瞿昙!我等婆罗门与布施、作信施,思‘当供此布施于命终之亲属血缘,令命终之亲属血缘受此布施’。尊瞿昙!得供布施于命终之亲属血缘耶?命终之亲属血缘得受布施耶?」
「婆罗门!若为相应处得供,若非相应处不然。」
「尊瞿昙!何等为相应处耶?何等为非相应处耶?」
「婆罗门!此处有人,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诳语、离间语、麤恶语、杂秽语、有贪欲、有瞋心、有邪见,彼身坏命终而生于地狱。彼即于彼处,依地狱有情之食而活命安住。婆罗门!此乃非相应处,于住彼处者不得受布施。
「婆罗门!复次,此处,有一类者杀生……乃至……有邪见,彼身坏命终而生于畜生。彼即于彼处,依畜生有情之食而活命安住。婆罗门!此乃非相应处,于住彼处者不得受布施。」
「婆罗门!复次,此处,有一类者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麤恶语、离杂秽语、无贪欲、无瞋心、有正见,彼身坏命终而生于人之朋辈。彼即于其处,因人食而活命安住。婆罗门!此乃非相应处,于住其处者不得受布施。」
「婆罗门!复次,此处有一类者,离杀生……乃至……有正见,彼身坏命终而生于天之朋辈。彼即于彼处四天食而活命安住。婆罗门!此乃非相应处,于住彼处者不得受布施。」
「婆罗门!复次,此处有一类者,杀生……乃至……有邪见,彼身坏命终而生饿鬼趣。彼即于彼处,依饿鬼趣有情之食而活命安住,又依此世之朋友、知人、亲属、血缘所施之食而活命安住。婆罗门!此乃相应处也,于住彼处者得受布施。」
「尊瞿昙!若彼命终之亲属血缘,不生于彼相应处,则谁受其布施耶?」
「婆罗门!其他命终之亲属血缘,生于彼相应处者,受其布施。」
「尊瞿昙!若彼命终之亲属血缘,不生于彼相应处,其他命终之亲属血缘亦不生于彼相应处,则谁受其布施耶?」
「婆罗门!于如是长时,彼相应处无命终亲属血缘之居住者,无有是处。婆罗门!而且,施者非无果。」
「尊瞿昙即使非相应处亦说分别耶?」
「婆罗门!我即使非相应处亦说分别。婆罗门!此处,有一类者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诳语、离间语、麤恶语、杂秽语、有贪欲、有瞋心、有邪见,彼施食、饮、衣、乘、鬘、香、涂香、床、宅、灯具于沙门、婆罗门。彼身坏命终而生于象之朋辈,彼即于彼处,受食、饮、鬘、种种庄严。
婆罗门!于此世,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诳语、离间语、麤恶语、杂秽语、有贪欲、有瞋心、有邪见之故,彼身坏命终而生于象之朋辈;又施食、饮、衣、乘、鬘、香、涂香、床、宅、灯具于沙门、婆罗门之故,彼即于彼处,受食、饮、鬘、种种庄严。」
「婆罗门!复次,此处,有一类者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诳语、离间语、麤恶语、杂秽语、有贪欲、有瞋心、有邪见,彼施食、饮、衣、乘、鬘、香、涂香、床、宅、灯具于沙门、婆罗门。彼身坏命终而生于马之朋辈……乃至……生于牛之朋辈……乃至……生于鸡之朋辈,彼即于彼处,受食、饮、鬘、种种庄严。
婆罗门!于此世,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诳语、离间语、麤恶语、杂秽语、有贪欲、有瞋心、有邪见之故,彼身坏命终而生于鸡之朋辈;又施食、饮、衣、乘、鬘、香、涂香、床、宅、灯具于沙门、婆罗门之故,彼即于彼处,受食、饮、鬘、种种庄严。」
「婆罗门!复次,此处,有一类者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麤恶语、离杂秽语、无贪欲、无瞋心、有正见,彼施食、饮、衣、乘、鬘、香、涂香、床、宅、灯具于沙门、婆罗门。彼身坏命终而生于人之朋辈,彼即于其处,受人之五妙欲。
婆罗门!于此世,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麤恶语、离杂秽语、无贪欲、无瞋心、有正见之故,彼身坏命终而生于人之朋辈;又施食、饮、衣、乘、鬘、香、涂香、床、宅、灯具于沙门、婆罗门之故,彼即于其处,受人之五妙欲。」
「婆罗门!复次,此处,有一类者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麤恶语、离杂秽语、无贪欲、无瞋心、]有正见,彼施食、饮、衣、鬘、香、涂香、床、宅、灯具于沙门、婆罗门。彼身坏命终而生于天之朋辈,彼即于彼处,受天之五妙欲。
婆罗门!于此世,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麤恶语、离杂秽语、无贪欲、无瞋心、]有正见之故,彼身坏命终而生于天之朋辈;又施食、饮、衣、乘、鬘、香、涂香、床、宅、灯具于沙门、婆罗门之故,彼即于彼处,受天之五妙欲。」
「婆罗门!施者非无果。」
「希有哉!尊瞿昙!未曾有哉!尊瞿昙!应与布施应为信施,所以者,施者非无果也。」
「如是,婆罗门!婆罗门!施者非无果也。」
「妙哉!妙哉!尊瞿昙![譬如使跌倒者站起,使覆蔽者露出,教道于迷者,揭举灯火于暗中,令有眼者见色;如是,尊瞿昙以种种之方便而显示其法。‘我于此处,归依尊瞿昙与法及比丘众。’尊瞿昙容许我为优婆塞,从今以后乃至尽形寿归依。」
福德回向诵文
愿一切众生安乐活命,
常离仇怨。
愿一切众生,
分享我善行的福德。
sabbesattasadahontu
averasukha-jivino
katampunna-phalammayham
sabbebhagibhavantute
福德的积累,带来安宁。
福德在命终时带来安宁。
福德决定众生的来世。
sukhopuññassauccayo
puññamsukhamjivita-sankhamhi
puññanipara-lokasmimpatitthahontipaninam
佛陀的福德
我们要知道,最大的福德是自己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持五戒;修习慈爱和观照无常。也即是修持戒,修定和修慧。
「薄伽梵如是语、阿罗汉如是语,如是我闻:「比丘们!不要怕福德之业。这是喜乐、如意、愉悦、可亲、迷人的另一种说法---福德之业。我知道,我曾经长久地行福德之业,因此长久地体验着如意、愉悦、可亲、迷人的果报。修习慈心禅七年后,长达七个收缩扩张之劫,我未回此世界。凡于减劫,我往生光音天。凡于增劫,我重现在空旷的梵天界。在那里,我是大梵天、不可征服的胜者、无所不见者、大威力者。接着,我做了三十六次帝释天王。我做了几百次国王、转轮皇帝、正法王、四方的胜者,稳坐江山,拥有七宝---更不必说做地方国王的次数了。我想:‘是什么业成就此果、是什么业成就此报,如今我拥有如此的大力与威力?’接着我想到:‘是我的三种业果、三种业报,使得我如今拥有如此的大力与威力:那就是布施、自律(身行语的戒行)、自御(心意)。’」---([如是语]i.22)
法增比丘谨识,澳洲佛宝寺。2009年5月秋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何为正见?
下一篇:从五比丘和须跋的例子看阿罗汉的道与果
评论排行
- ·死到生——业在死亡和投生过程中的作用(0)
- ·初果圣人只剩七次人天往返。如果这七世...(0)
- ·原始佛教与现存的上座部佛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