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此有故彼有
今天我们应该讨论为什么佛陀鼓励我们布施。且让我们看一看业报法则。
佛陀解释[1]:
「诸比丘,若众生如我所知一般地知晓『布施颁与』(dànasa§vibhàgassa)的果报(vipàka),他们将不会不先布施而食,吝啬之染也不会缠绕其心。即使那是他们〔仅有〕的最后一口,是他们〔仅有〕的最后一团食物,他们也不会不先布施地把它吃下,如果有人可以接受它的话。」
佛陀说「若众生如我所知一般地知晓」时,他是指他的天眼通(dibba cakkhu)。透过定力(samàdhi),我们都可以培育天眼通,但佛陀的天眼通则独特地强大。这是为何佛陀不曾以哲学方式思考或忆测──佛陀如实知见。佛陀解释:[2]
「诸比丘,假设有两间有门的屋子,有一位明眼人站在(它们)之间,看着人们进出来去。同样地,透过清净、超越人眼的天眼,我看见众生去世与重生、下等与上等、美丽与丑陋、幸福与不幸。
我了解众生如何根据自己的业轮回:『这些众生在身语意方面的作为良好,他们不诽谤圣者、拥有正见、依正见造业,在身体分解死亡后,他们投生到善趣,甚至是天界。
然而,(另外)这些众生在身语意方面的作为不良,他们诽谤圣者、拥有邪见、依邪见造业,在身体分解死亡后,他们投生到饿鬼界……畜生界……甚至是地狱。』」
这是关于业:(依正见而造的)善业,以及(依邪见而造的)不善业。我们的业的素质依靠我们意愿(思cetanà)。佛陀解释[3]:
「诸比丘,我说意愿[4]就是业(cetanàha§ kamma§ vadàmi)。由于意愿,人们透过身、语、意来造作。」
我们造业的意愿不是好就是坏:我们的业不是善就是不善。
譬如说我们有座莲花池,接着心想:「啊,这里适合金鱼过活!」所以我们把一些金鱼放进莲花池里,喂养它们,看它们愉快地游来游去。我们的意愿是好的:善业。换个情形来看,假设说我们有座莲花池,接着心想:「啊,瞧那些可恶的孑孓!有几只鱼来吃掉那些孑孓,保持莲花池清洁的话就好了!」于是我们把一些鱼放进池里,让它们杀死蚊子的幼儿。我们的意愿是邪恶的:不善业。以这原因把鱼放进池里,我们就破了第一戒。鱼是我们的兵士,我们派它去另一个国家毁灭我们瞋恨的无辜居民。
为什么我们造不善业与善业?佛陀解释[5]:
「诸比丘,这三个是产生业的原因。是哪三个?贪(lobha)、瞋(dosa)与痴(moha)是产生业的原因。」
佛陀解释,这三个是不善、当受指责、拥有苦果、导致产生(更多的)业、不能导致灭尽业。
佛陀也解释:无贪(alobha)、无瞋(adosa)与无痴(amoha)是产生业的原因。」他解释,这三个是善、当受赞叹、拥有乐果、导致止息(更多的)业、不导致产生(更多的)业。
贪、瞋、痴是不善,导致忧伤;由于它们不能导向涅槃(生、老、病、死的止息),它们导致产生更多的业。无贪、无瞋、无痴则是善,导致快乐;由于它们能够导向涅槃,最终它们会导向业的止息。
佛陀解释十种不善业[6]。佛陀分析,它们的前三种是身体的不净(kàyena asoceyya§):
1.杀生(pà?àtipàtà)(杀生者诉诸击打与暴力,对众生无情,无论那些众生是孑孓、鱼、牛、胎儿或战场上的人。)
2.偷盗(adinnàdày?)(如今盗取他人财物者也包括用盗版的电脑程序、逾期用免费电脑程式而不付钱、逃税、走私及非法入境他国旅居或工作。)
3.邪淫(kàmesumicchàcàr?)(与别人的伴侣或未婚夫妻通奸,或与未成年人、不同意者等等有性行为。)
佛陀接着说四种言语的不净(vàcàya asoceyya§):
4.妄语(musàvàd?)(为了自己或别人或某些微小的世俗利益,而故意说不真实的话:包括恶意与善意的谎言。)
5.两舌(pisu?avàco)(恶意地说话来离间和合的人。)
6.恶口(pharusavàco)(对别人说无礼、粗恶、中伤与可厌的话。)
7.绮语(samphappalàp?废话)(佛陀解释这一项为不适时的话,这种话无用、不合情理、无节制及无益。
佛陀称绮语为兽语(tiracchàna-kathà),解释它为谈论国王、盗贼、大臣、军队、危难、战争、食物、饮品、衣服、家具、珠宝、香水、亲戚、村子、城镇、都市、国家、女人、英雄、街道语、井边语、死人、琐碎事、世界的起源等等。
如今,这包括谈论彩票号码、魔术、无用的娱乐,例如运动、音乐、肥皂剧等等。事实上,绮语是电视、报纸与杂志工业的最主要部分,而且被赞扬为进步与现代的象征。然而,这一切是不善的,因为它毫无意义,使得人心怠惰、散漫、填满像垃圾般无用的资讯。这是为何真正的比丘不看报纸或电视。因为它是不如法的。
最后,佛陀说到三种意的不净(manasà asoceyya§):
8.贪婪(abhijjhàlu)(贪婪地想:「噢,但愿别人的东西是我的!」)
9.瞋心(byàpannacitto)(心怀伤害意地想:「但愿这些众生被砍死、死亡或消灭!」)
10.邪见(micchàdi??hiko)(不相信善业与不善业的业报;不相信父母应当受到特别尊敬;不相信轮回与其他生命界;不相信佛陀与其他阿罗汉已经觉悟且能知见这些事。邪见也包括不相信我们能够透过精进来清净自己的行为与智慧,而同样地达到觉悟;换句话说,邪见是相信命运、上帝、唯物论或宿命论。[7])
拥有邪见时,我们依该邪见造业,这也就是说我们造作这十种身语意的不善业。
当然,邪见对现代、不断进展的正统民主、平等与人权等是很重要的。然而,业报法则并不尊重这些现代教条,这是为何民主原则对佛教来说是很陌生的。
佛陀教导缘起: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Imasmi§ sati, ida§ hoti;
Imassuppàda, ida§ uppajjati.
Imasmi§ asati, ida§ na hoti;
Imassa nirodhà, ida§ nirujjati.
从业力的角度来看,这是指某种业只能产生某种果报。佛陀解释[8]:
「诸比丘,善身行……善语行……善意行是不可能产生不愿、不欲与不可喜的果报:绝对没有这回事。
然而,善身行……善语行……善意行能够产生所愿、所欲与可喜的果报:是有这回事。」
这个非常简单。善身行、善语行与善意行不能够产生不善报。如果善行的业成熟,它将会产生善报。同样地,佛陀解释,恶行不能够产生善报。如果成熟,它必定是产生不善报。因此,佛陀解释,十种恶行导致投生为饿鬼、畜生或投生到地狱里[9]。但是,如果该业成熟而在今世产生果报,佛陀说其业报是很微小的(sabba- lahuso)。
在这种情形里:
?杀生只导致短命;
?偷盗只导致失去财富;
?邪淫只导致(别人)对自己心怀敌意与瞋恨;
?妄语只导致遭受离间与欺骗;
?两舌只导致友情分裂;
?恶口只导致声音沙哑;
?绮语只导致言语不为人接受(不值得听取的话);
?服食麻醉品则只导致精神失常。
解释这些事时,佛陀当然只是概括地说:业报的运作没有死硬不变的规律,而是非常复杂的。
虽然我们能够培育自己的能力,以便知见产生我们生命中某些现象的业(我们甚至可以培育天眼通),但知见完整的业报运作只属于佛陀的范围。事实上,佛陀说我们不应该思惟完整的业报运作,因为它是佛陀所说的四种不可思议的事(cattàri acinteyyàni)的其中一项:[10]
「诸比丘,这四种不可思议的事是不应该思惟的,思惟它的话会令人苦恼、忧虑。是哪四者?
1.诸比丘,诸佛的范畴不可思议……。
2.诸比丘,入禅者的范畴不可思议……。
3.诸比丘,业报不可思议……。
4.诸比丘,世界思量(loka cintà)[11]不可思议。」
然而,正如我们所见,佛陀说及的一个死硬不变的规律便是:从事十不净只能导致恶报。所以,每当从事不净行时,例如说废话时,我们应当谨记:「这不能带来善报,只能带来恶报。」
佛陀解释,若人鼓励别人从事十不净,它们则变成二十个[12];若人赞同它们,它们则变成三十个[13];若人赞扬它们,它们则变成四十个[14]。举例而言,若人开始闲谈东运会或世界杯足球赛等等,鼓励别人也这么闲谈,赞同且赞扬闲谈运动,一个不净变成了四个不净,该人也会因此遭受不善业报;佛陀说,可依此知道该人是愚者(bàlo)。[15]
然而,当我们刻意远离这十种不净时,我们的业是善的,其果报绝对不会是恶的。举例而言,如果我们不曾谈论运动及其他废话,我们的心就可能变得愈加清晰敏锐,我们也就可能了解佛法,在佛法中增长。
当我们的身语意作为如此清净时,就可说我们拥有戒行(s?la)与智慧。佛陀解释,拥有戒行之人当下可获得的五种果报:[16]
1.透过细心处理事务,他获得许多财富。
2.他获得有戒行及行为良好的美誉。(善良的智者将会尊敬我们,想要与我们相处。)
3.无论前往哪一种聚会,无论是皇族、婆罗门、平民或沙门的聚会,他都信心坚定地前往。(我们不会患上自卑这一种现代病。[17])
4.他不迷惑地死亡。(我们不会死于现代痴呆症等,而是以一颗清晰的心死亡。)
5.他投生到善趣、天界。(我们不会投生到穷困之境等,也不会投生为饿鬼或畜生,或投生到地狱里。)
现在让我们举个善与恶身行的例子来讨论[18]。假设说有个男人想要发达。一个容易发达的方法就是偷盗。但他是佛教徒,持守第二戒。所以他请代理商办理去外国工作的合法合约与工作许可证。这花了他不少钱,但他还是付了,因为他的动机是要合法地赚钱:善业。过了几年之后,他带着一大笔钱回来,用那笔钱做生意,来使自己富有与安稳。他可能会成功,也可能失败。他正当合法地赚钱的业可能在今生产生果报,使得他生意成功。如果失败了,他可以再出国,但他不会失去自尊,也不会失去别人对他的尊敬,他累积的也只是善业。这种行为的业将会依据自然法则获得其果报。
另一人则透过代理商去外国工作,但并没有合法合约与工作许可证,例如假称自己是学生去到该国。他的动机是要不合法地赚钱:不善业。他不在国内偷,而是在外国偷。在外国,他获得高薪,因为他不需要付社险费及税金,但是如果被政府逮捕,他将会被关进监牢,也可能被罚许多钱,然后被驱逐出境。但他也可能躲过这些,带着一大笔钱回来,用那笔钱做生意,来使自己富有与安稳。他可能会成功,也可能失败。他在外国每天破第二及第四条戒长达几年的业可能在今生产生果报,使得他不能在生意上有所成就。无论他怎么努力,他的钱逐日减少,最终他又再负债。过后他可能再去外国,但他已经失去了自尊,也失去了别人对他的尊敬,累积了许许多多的不善业。由于他已经培养了犯罪的心,他可能再去外国偷盗:不善业。这种行为的业将会依据自然法则获得其果报。
认为业报法则会尊敬优异的国家与国籍等是世界性的错误见解。因此,那些自称善良与诚实的人很快乐地欺骗外国人,向他们征取高收费与高价钱等等;这是常见的现象。也有些自称善良的人很快乐地投掷炸弹,杀死外国的无辜人民,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微不足道的。再看一看游客在外国的行为:他们非常快乐且鲁莽地走进庙宇及寺院,只穿著不得体的短裤等,大声喧哗,对一切东西与人乱拍照等等,对当地的人民与习俗完全没有恭敬心。这种行为的业将会依据自然法则获得其果报。
让我们再举一个善与不善的语行来讨论,譬如说阿谀谄媚。阿谀谄媚是下等的伎俩,是为了取悦小心眼的人,但近几年来这已经成为令人尊敬的事,现代心理学鼓励采用它来对治自卑这一种现代病。其结果是更加虚荣(政治认为正确的用词是「敏感」),其根是我慢。因此,在政治的角度上,说「我仰慕您的……」、「我真诚地希望您……」等等在一切时候都是正确的。但这种话并没有诚意,跟绮语一样,这对说者与听者来说都是没有尊严的:这是不善业。这是小心眼的生意人、官员与政客的言语:他们透过阿谀谄媚寻求帮助,也受到阿谀谄媚取悦。如今,信徒奉承比丘也变得非常普遍,因为他们要获得他的认同,要他认为他们是非常好的佛教徒。他们不真诚地修行佛陀的教法,反之浪费珍贵的语根于虚荣的话,导致失去了自尊,以及失去了比丘与其他人对他的尊敬。这种行为的业将会依据自然法则获得其果报。
又有一些信徒每个星期都持守布萨八戒、聆听佛法开示、发问、互相讨论佛法及立刻实践所学之法:他们的言语受到想要提升自己的智慧与行为、增长自己的善业的善欲驱动。这种信徒善用自己珍贵的语根,获得自尊及比丘与其他人对他的尊敬。这种行为的业将会依据自然法则获得其果报。
透过戒禁不净的身、语、意作为,我们确保自己获得良好的生活条件,但是如果要在佛法中成长,我们必须做得更多。我们不只是需要戒禁恶法,还需要培育善法,要造福(pu¤¤à)。佛陀解释有三种「福行事」(pu¤¤àkiriyavatthu):[19]
1.布施(dàna)
2.持戒(s?la)(五戒与八戒等等)
3.禅修(bhàvanà)(止禅与观禅)
布施是第一种福行事,但它不是佛教独有的。在全世界,在整个历史上,都有智者明白布施的价值。虽然布施并非使人成为佛教徒的因素,它却是基本的修行。为什么呢?因为布施的时候,我们布施生活的四种必需品(资具):衣、食、住、药。如果没有这四种生活的必需品,就不可能修行其他两种福行事:持戒与禅修。
在任何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一点:穷困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变得不道德。由于邪见,他们不了解他们会穷是因为他们过去的偷盗等恶业,也就是说他们永远无法脱离这种刻板的生活。
然而,如果我们布施四种必需品,我们确保自己将会获得它们,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利益。佛陀解释:[20]
透过施与食物,人们施与体力;
透过施与衣物,人们施与美貌;
透过施与交通工具,人们施与方便;
透过施与灯火,人们施与视觉。
施与住所者是一切施者。
如果没有体力,我们不能获得任何成就;如果没有体力,我们不能培育禅那或观禅。这就是菩萨舍弃折磨身体、开始摄取食物的时候所体悟的[21]。为了让心能够善于作业,他了解它需要获得健康的身体的支助。佛陀也认为美貌是重要的,因为人们比较倾向于喜欢与尊敬美貌的人。只要不是奢侈,方便也是需要的,这也是因为在没有过多的不适之下,心比较适合作业。布施也有一些现世的果报。
有一次,有一位大施主狮子将军(S?hasenàpati)问佛陀,布施是否有当下可见之果。佛陀解释这有五种:[22]
1.施主对许多人来说很亲善。
2.善良的智者与他交往。
3.他获得美誉。
4.无论前往哪一种聚会,(无论是皇族、婆罗门、平民或沙门的聚会,)他都信心坚定地前往。
5.他投生到善趣、天界。
对于这一点,狮子将军说:
「尊者,对于这些果的其中四种……我不是因为对世尊的信心而相信,因为我知道这些事……。」
狮子将军透过自身体验知道:他对许多人来说很亲善、善良的智者与他交往、他拥有美誉、他拥有自信与自尊。然而,对于投生到善趣、天界,他则说:
「我不知道这一项,关于这一点我是透过对世尊的信心而相信。」
佛陀也解释,居士透过布施而不乖离正法[23]。佛陀解释[24],诸阿罗汉先对这些慷慨的施主发慈悲心,先拜访他们,先接受他们布施的食物,以及先向他们开示佛法。
当然,在四种必需品当中,食物是最重要的,因为食物就是生命的必备条件。有一次,佛陀向一位名叫苏巴瓦莎(Suppavàsà佛陀宣布她为布施美食第一的女施主[25])的女居士解释布施食物的利益[26]:
「苏巴瓦莎,布施食物(bhojana§)的圣女弟子(ariyasàvikà)布施四种东西给受者。是哪四种?
1.她布施生命(àyu)。
2.她布施美貌(va??a)。
3.她布施快乐(sukha)。
4.她布施体力(bala)。
再者,
透过布施生命,她得以享受生命,无论是作为天神或人;
透过布施美貌,她得以享受美貌,无论是作为天神或人;
透过布施快乐,她得以享受快乐,无论是作为天神或人;
透过布施体力,她得以享受体力,无论是作为天神或人。」
再者,对世俗成就及正法成就来说,生命、快乐与体力都是重要的原因;当然美貌也有帮助。
虽然了解布施的业报很大且当下可见是很重要的,但最好不要执着业报地布施。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及一群在家弟子拜访佛陀时,佛陀就解释了这一点[27]。当时那些在家弟子持守布萨八戒,请求舍利弗尊者带他们去见佛陀,以便能够听闻佛法。舍利弗尊者问佛陀,为什么有人的布施带来大果报,又有人所作的同样布施却不能带来大果报。佛陀解释,那是根据我们布施时的动机,接着解释各种不同的动机:
1.布施时,我们想:「以后我将能够享受这个!」(我们的动机是业报。我们布施是为了考试及格、生意更好、彩票中奖,或是为了投生到更高的生命界。)
2.布施时,我们想:「布施是好的!」(我们知道布施是善行,也希望累积善业。)
3.布施时,我们想:「以前我的父亲、我父亲的父亲这么布施;我不应该让这古代的家庭传统断层!」(我们尊敬圣洁的传统。)
4.布施时,我们想:「我煮食,这些(出家人)不煮食。如果我这煮食的人不布施给这些不煮食的人,那是不对的。」(我们尊敬比丘众的戒律,知道如果比丘众去买、种及煮自己的食物,他们就无法好好地修行。)
5.布施时,我们想古代的圣贤如何接受供养[28]。(我们恭敬地想起,在还没有腐败之前的古代婆罗门是依靠供养存活的。现今,我们也可以忆念佛陀本身及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大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大弟子出外托钵,依靠智者的供养而活。)
6.布施时,我们想:「透过我这项布施,心将会变得宁静,喜悦将会生起。」(我们的动机是要心清净,以协助我们禅修、实践佛法。)
可见在这些想法当中,只有第一种是与业报有关。虽然对业报法则充满信心地布施很重要,但也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不可以执着业报地布施,因为这将会带来最差的果报。这是因为我们的动机不净:我们布施可说是为了获得回报。这就好象是在做生意:「如果你付我那个的话,我将会给你这个。」这不太好。正如佛陀解释,当我们想着其果报地布施,我们获得最少的福业,投生到最下一层的天界,拥有最短的寿命。
然而其余五种想法一个比一个清净,能导致投生到更高的天界,拥有更长的寿命。因此,最后一种布施(以令心宁静的想法来作的布施)导致投生到最高的欲界天,以及拥有最长的寿命。
然而,佛陀解释,我们最终都会从天界掉下来,再次遭受投生为人的痛苦,再次遭受老、病、死的痛苦。然而,对于第七种布施来说,这是不会发生的。但这只有在我们培育了持戒与禅修这两种福行事,以及拥有足够的止观力量来取布施作为禅修目标以证悟涅槃时才可能办得到。
在这种情形里,我们布施是为了「提升心、装备心」。以这上等的动机来布施,我们将会投生到梵天界,不再回来(欲界)。这是将会在梵天界证入涅槃的阿那含圣者(anàgàm?)的布施。
最后是阿罗汉布施给另一位阿罗汉的布施:例如舍利弗尊者布施东西给佛陀。佛陀解释[29]:
「我说,这是世间施当中的至上布施。」
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汉布施时不造任何业。这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业报:阿罗汉的布施不会导致投生到任何地方与死亡。再生与死亡是还不是阿罗汉的人的布施无可避免的业报,即使那是投生到最高的欲界天,拥有最长的寿命。
因此,我们可以明白,虽然以善的动机来布施不会没有善果报,但该果报的素质则依据该动机的清净程度,而该动机的清净程度则依据智慧。在拥有禅那与观智的清净、及以证悟涅槃的动机(来布施时),其果报最为殊胜。
因此,我们可以明白,只是布施与持戒是不够的:我们也必须修禅,以培育正法的智慧,因为在这三者当中,布施的福业比持戒的福业小,持戒的福业又比禅修的福业小。
佛陀解释,供养寺院给四方比丘僧团的福业,比供养食物给以佛陀为首的僧团还要来得大[30];但是比这种福业更大的是归依佛法僧三宝;比这种福业更大的是持守五戒;比这种福业更大的是修行慈爱禅只长达挤牛奶一下的时间[31];比这一切福业更大的是作无常想只长达一弹指的时间。这就是修行观禅。知见无常一弹指的时间就胜过任何数量的布施。为什么呢?因为虽然布施很重要,但是却不能够直接导向灭尽轮回:对无常的知见则能够。
佛陀说真正的在家佛教徒是:
1.已经归依佛法僧三宝的人;
2.至少持守五戒;
3.对佛陀的证悟拥有信心(听从佛陀的话);
4.乐于布施;
5.最重要的是,他睿智,拥有圣洁且通达、导向灭尽一切苦的生灭智[32]。
生灭智是观照无常、苦、无我的观智。
这种在家人是真正的佛教徒,因为他了解佛陀成佛是为了让我们都能够脱离生死轮回(sa§sàra),不只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过着所谓的快乐生活,以及获得所谓快乐的投生。
请让我以佛陀有一次在托钵时停在一位名叫乌达雅(Udaya)的婆罗门家前的故事[33]来结束这一堂开示。乌达雅把许多食物放进佛陀的钵里。隔天佛陀再来,乌达雅又把许多食物放进佛陀的钵里。又隔一天,佛陀又再来,乌达雅又再把许多食物放进佛陀的钵里。但是这时候他向佛陀说:「这令人讨厌的乔达摩沙门一而再地来!」
佛陀给与的反应是有关「一而再」的生死轮回的三首偈,以及有关「不一而再」的涅槃的一首偈:
一而再地他们播种;
一而再地雨神降雨;
一而再地农夫耕田;
一而再地谷生满田。
一而再地乞者乞讨;
一而再地施者施与;
一而再地施者施后,
一而再地投生天界。
一而再地牧者挤奶;
一而再地小牛寻母;
一而再地怖畏厌离;
一而再地愚者入胎;
一而再地生了又死;
一而再地抬往坟场。
然而当人已经证悟
导向不再生的圣道,
智慧变得广大深远,
他不一而再地投生。
这些话直接触动该婆罗门的心,故此他宣布自己对佛法僧的信心。
谢谢。
这堂开示过后,有几次有人向作者提出有关杀生与吃肉的见解。经过编辑后的对话如下:
居士:吃肉怎么可能不违背第一条戒?
比丘:佛陀允许比丘吃肉,只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他没有见到该动物是因为他而被杀;
2.他没有听到该动物是因为他而被杀;
3.他没有怀疑该动物是因为他而被杀。
居士:尊者,但是动物永远都是因为要给人吃才被杀。只要我们吃肉,人们便会为我们而杀死动物。如果我们不吃肉,他们便不会为我们而杀死动物。
比丘:对业没有迷惑非常重要。杀动物与吃动物的肉是有差别的。不允许比丘吃为比丘而杀的动物的肉,是因为人们为了供养比丘而杀死动物这种作法是不好的。但是,即使他吃了这种肉,他也没有负责杀死那只动物。他所造的恶业是犯了戒,因此没有善持增上戒,心中对法不恭敬。
居士:尊者,我们都必需负责。屠夫杀牛是因为我们要牛肉。
比丘:如果我们叫屠夫为我们杀动物,你说的便是对的,我们也因此破了第一条戒。但是,如果去店里买现成的肉,我们并没有破第一条戒。举例而言,我们去拥有装满肉的大冰箱的超级市场时,我们并没有负责杀生。
居士:尊者,我觉得很难理解我们怎么不需要负责。
比丘:让我们用譬喻来说明,好不好?
居士:好的,尊者。
比丘:假设在森林里住着一个巫婆。
居士:是,尊者。
比丘:她喜欢吃的食物是小男孩。时不时她便会去捉小男孩,把他关进牢笼里,养胖他,然后吃掉他。这只是一个譬喻。
居士:(微笑)是,尊者。
比丘:后来有一天,有些人来到那座森林,想要把它发展成大自然爱好者的公园。后来该森林到处都有大自然爱好者,穿著花哨的运动服,享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导致该森林不再宁静。巫婆不能再养胖小男孩,因此她搭乘大自然爱好者的快车去市中心,来到一个屠夫的店。
居士:(微笑)是,尊者。
比丘:在店里,她听到有人说要牛肉,另一人则说要鸡肉。轮到她时,她说:「我要一个大约五岁、胖胖的小男孩。」你认为那个屠夫会怎么说?
居士:(微笑)他不会给她的,尊者。
比丘:为什么不会?
居士:因为把小男孩杀死来吃是邪恶的。
比丘:杀牛或杀鸡就不邪恶?
居士:也邪恶,但杀小男孩更加邪恶,因为他是人。
比丘:那就是说巫婆向屠夫买小男孩,但他拒绝了,是不是?
居士:(微笑)是的。
比丘:你现在说的不符合你之前所说的。之前你说屠夫杀动物是因为我们要肉,现在你却说即使巫婆要买人肉屠夫都不会杀死小男孩。
居士:是的,但这是不一样的,尊者。
比丘:不一样?且让我们继续讨论。假设开店后,巫婆来到他的店,说:「你给我一个胖男孩吃,我付你两千块。」他会怎么说?
居士:(微笑)他可能会答应。
比丘:为什么这时候他会答应?是因为对巫婆慈悲?
居士:因为钱,尊者。
比丘:那是什么缘故?
居士:贪,尊者。
比丘:那是谁的选择?
居士:屠夫的选择。
比丘:你是否认为屠夫喜欢杀动物,把整天的时间都花在充满生肉血腥臭味的店里?
居士:我不认为如此。
比丘:这是很难想象的。你是否认为坐船去捕鱼很好玩?遭受寒冷又潮湿的天气、拖回装满垂死挣扎的鱼儿的捕鱼网、大半生都花在看这些苦难的众生是否很好玩?
居士:不,这很可怕。
比丘:那又为什么这么做?是基于对想要吃肉吃鱼之人的慈悲?
居士:我想那是为了钱,尊者。
比丘:这就是它的原因。在这世上,没有人告诉他们,说他们必须杀动物。如果世上的所有屠夫与渔夫决定不再杀动物,没有人能够说:「你们必须去杀!没有肉和鱼叫我怎么活下去!」
居士:但是,尊者,如果每个人都停止吃肉,杀生便会自动停止。
比丘:是否每个人都会停止吃肉?
居士:如果我们教导他们,让他们知道杀生是多么的邪恶〔那便可能〕。
比丘:他们会听教吗?爱斯基摩人又会怎样?在这世上,哪些国家的平均食肉量最高?是那些会听教的国家吗?在世界各地被农民杀死的动物又怎么说?是为了发展?在实验室里被科学家折磨至死的动物又怎样?
佛法并不是为了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如果是的话,佛陀早就做了。但他并没有做,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涅槃并不在世间里,也不能透过创造完美的世界来证悟。请看一看人们尝试创造完美的世界时发生了什么事:战争与迫害。历史书记载的一切便是这些:透过兵力与恐怖来创造帝国。甚至在今天,帝国创造者还是用飞弹、炸弹及其他恐怖手段来创造完美的世界。这有效吗?不。为什么?因为每个人对完美世界的观念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想要做皇帝。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小皇帝,正在等待适当的时机;而我们也会以较小的方式运用恐怖手段来创造完美的世界,就像狗一样。你们可以去超级市场,看一看我们可以买来创造完美屋子、厨房与花园的东西:以便杀死毁了我们完美世界的动物。
佛法与创造完美的世界无关,与它有关的是创造世上唯一完美的创作──阿罗汉:完美的人。因此,佛法是关于如何善巧地活在这真实的世界里──如实地存活:尝试改变我们自己,而不是尝试改变他人。因此,八圣道分中的正业包括不刻意杀生,也不叫别人杀生。正命包括不买卖供人屠杀的动物、不买卖武器、不买卖毒药。
居士:但是屠夫与渔夫必须谋生,尊者。
比丘:是的,每个人都必须谋生。你是否想过要做个屠夫来谋生?
居士:不,当然不会!
比丘:为什么不会?
居士:因为那很恐怖。
比丘:那是谁的选择?
居士:我自己。
比丘:得到这些简单的分析时,我们时常忘记的便是这个:选择。这是为何现代的经济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这么混乱:它们忘了选择。就举妓女来说,人们时常说可怜的妓女没有选择,因为她必须谋生。如果真的是这样,所有的女人都必须成为妓女。但她们是否都是妓女?
居士:不是,尊者。
比丘:为什么不是?做妓女的收入比在工厂或超市里做工还要好。
居士:是她们自己选择不要做妓女,尊者。
比丘:在实验室里折磨动物至死的科学家们又怎样?他们这么做是不是因为他们必须做?
居士:他们可能是为了研究医病的新方法。那是慈悲,是不是?
比丘:来到实验室的猴子、狗、猫、兔子或老鼠并没有病:慈悲的科学家把它切开来,把病移植进它的身体里。如果该动物没有死在试验的剧痛里,科学家便会杀它来解剖。而且,如果你叫科学家只收一半的薪水来做这项工作,他会继续做吗?基于对人类的慈悲来做?
居士:(微笑)可能不会,尊者。
比丘:「我必须谋生,不是吗?」这种想法是黑手党的道德。他们杀死你的家人,然后来参加丧礼,带着一束花及一张写着「纯属商业」的卡。这纯粹是胡说八道。他们的意思是:「我要赚钱,以便享受欲乐,采取什么手段我就不管了。」这是为何贪欲最发达的国家时常否决要控制全球污染、保护野生动物、达致和平等等的议案。那便是因为对欲乐的贪欲、我慢与愚痴。
有一部关于一位住在王舍城、名叫达难加尼(Dhàna¤jàni)[34]的婆罗门的经便谈到这一点。达难加尼是舍利弗尊者的信徒。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去其他地方,过了很久之后,有一次来自王舍城的比丘来拜访他。他便问该比丘达难加尼是否不放逸地修习佛法。到访的比丘说达难加尼深具信心的妻子已去世,而达难加尼则与一位无信的女人再婚:现在他已经变得放逸,滥用自己的力量。
过了一段日子,舍利弗尊者去到王舍城,来到达难加尼的家。达难加尼供养他牛奶时,他拒绝了,但他告诉达难加尼过后可以去某棵树下见他。过后达难加尼来见他,舍利弗尊者便问他:「达难加尼,你是否不放逸?」
〔达难加尼说:〕
「舍利弗大师,在我们必须护持父母、妻子、儿女、奴仆与工人时;在我们必须向朋友、同伴、族人、亲戚、客人、逝世的亲戚、天神及国王履行责任时;在这身体也必须受到滋养时,我们怎么可能不放逸?」
这便是我们所讨论、期望同情的谎言,是不是?
居士:(笑)是的,尊者!
比丘:我们听到科学家、商人、农夫、政治人物、屠夫、渔夫、兵士乃至营养学家说这些期望同情的谎言,现在我们也听到「没有时间」修行佛法行善的佛教徒这么说。
接着,舍利弗尊者问:[35]
「达难加尼,你认为怎样?假设在此有某人为了他的父母而不如法地作为,不正当地作为,其后因为该行为,狱卒把他拖到地狱里。他是否能够〔透过哀求〕:『我是为了我的父母而不如法地作为,不正当地作为!所以请狱卒不要〔把我拖到〕地狱里!』〔而脱离地狱?〕
或是他的父母能够〔透过哀求〕:『他是为了我们而不如法地作为,不正当地作为!所以请狱卒不要〔把他拖到〕地狱里!』〔而使到他得以脱离地狱〕?」
〔达难加尼:〕「不能够,舍利弗大师。即使他痛哭哀号,狱卒还是会把他丢进地狱里。」
你认为怎样?现在事物是否已经不一样?
?民选的部长是否能够透过说「但是我向国会说谎是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利益!是为了支持工业!」而得以脱离地狱?
?堕胎者是否能够透过说「你好大的胆子,竟敢把我丢进地狱里!我是被强奸的!我有权利杀死胎儿!母亲对自己的身体有自主权!」而得以脱离地狱?
?医生是否能够透过说「但是我是基于慈悲心而杀死那些病人!那是安乐死!在这国家里是合法的!这是国会里多数议员所制定的宪法!是慈悲的杀生!那些人都因为患上癌症而遭受极度的痛苦(而且那是很贵的)!」而得以脱离地狱?
?民选的总统是否能够透过说「我命令发射那千千万万的飞弹是为了国民的利益!是为了人类的利益!是为了自由和民主!」而得以脱离地狱?
?比丘是否能够透过说「但是我犯戒是为了护持佛教!大长老说我可以这么做!他说我应该这么做!那是为了解救一切众生!」而得以脱离地狱?
居士:(笑)都一样,尊者。没有借口。
比丘:舍利弗尊者接着解释人的不平等:
「达难加尼,你认为怎样?是谁比较好!是为了父母而不如法地作为、不正当地作为的人比较好,还是为了父母而如法地作为、正当地作为的人比较好?」
你认为怎样?
居士:第二个,尊者。如法地作为来奉养父母的人比较好。
比丘:达难加尼也这么说,对自己的其他一切期望同情的谎言也是这么说。每一次,舍利弗尊者都给与解答。举例而言:
「达难加尼,有其他工作既能赚钱又如法,人们能够透过这种工作奉养父母,不但不必造作恶业,而且还实行造福。」
这项劝告是否已经过时?在「现代」是否已经不再实用?
居士:当然现在也一样,尊者。
比丘:是否需要是圆满觉悟的阿罗汉才能够了解这一点?
居士:不必,尊者,我不认为需要。
比丘:这是幼稚园的道德。那么为什么这种恶行还会发生?为什么越来越常见,甚至在整个现代的世界里受到鼓励、认同及赞扬?现在,在全世界,人们可以考取「纯粹商业」的文凭。这些文凭是极受尊崇的所谓学历。
居士:那是因为贪,尊者。
比丘:还有瞋和痴。不了知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及导致苦灭的道圣谛:这是无明,在昨天、今天乃至永远都是同样的无明。
古代和现代之间的唯一差别是:在现代,我慢及迷惑是最常见、最主要及不断地增长的正统信仰。佛陀早已预言会这样,这是不能阻止的自然演变。它以循环的方式发生。
:正打开佛乐随身听,摇头晃脑地欣赏起佛乐。
[1] 《如是语.布施经》(Itivuttaka I.iii.6 Dàna Sutta)
[2] 《中部.天使经》(M.III.iii.10 Devad?ta Sutta)
[3] 《增支部.彻知经》(A.VI.vi.9 Nibbhedika Sutta)
[4] Cetanà:意愿,通常中译为「思」。
[5] 《增支部.第一因缘经》(A.III.iii.9 Pa?hama Nidàna Sutta)、同前10《第二因缘经》
[6] 《增支部.具备品》(A.X.V.ii Samannàgata Vagga)。该分析摘自《增支部.尊陀经》(A.X.IV.ii.10 Cunda Sutta)──向一位银匠的儿子尊陀开示的经。
[7] 关于邪见的详情,请参考《长部》的《梵网经》(Brahmajàla Sutta)及《沙门果经》(Sàma¤¤aphala Sutta)。
[8] 《增支部.不可能圣典》(A.I.xv A??hànapà?i)
[9] 《增支部.恶行果报经》(A.VIII..iv.10 Duccaritavipàka Sutta)
[10] 《增支部.不可思议经》(A.IV.II.iii.7 Acinteyya Sutta)
[11] 圣典举例:「什么产生月亮与太阳?什么产生大地、海洋、众生、山岳、芒果、椰子等等?」
[12] 《增支部.具备品》(A.X.V.ii Samannàgata Vagga)
[13] 同上
[14] 同上
[15] 同上
[16] 《长部.大般涅槃经》(D.ii.3 Mahàparinibbàna Sutta)
[17] 自卑:作者最近才读到有关这一种现代病。这种病在北美洲非常普遍(开始时这难倒了达赖喇嘛),但它好象在其他发展中及先进国家的社会里也已经相当普遍,甚至包括正在朝向发展的国家。它像是某种感到无用、伴随着缺乏真正自尊的感受。
[18] 这个例子是针对东南亚的所谓佛教徒里常见的错误做法。
[19] 例如《增支部.福行事经》(A.VIII.I.iv.6 Pu¤¤akiriyavatthu Sutta)
[20] 《相应部.施与什么经》(S.I.I.v.2 Ki§dada Sutta)
[21] 例如《中部.大真实经》(M.I.iv.6 Mahàsaccaka Sutta)。在这部经里,佛陀描述当他还是未开悟的菩萨时,最终体悟绝食与折磨身体不能导向证悟,但禅那则能导向证悟。然而,他也了解不能以如此极度瘦弱的身体来证得禅那。「或许我应该吃一些硬食、吃一些饭与面包」……当我吃了硬食,恢复体力之后……(他证得各种禅那,再以它们作为工具而成为佛陀。)
[22] 《增支部.狮子将军经》(A.V.iv.4 S?hasenàpati Sutta)
[23] 《增支部.布施利益经》(A.V.iv.5 Dànanisa§sa Sutta)
[24] 《增支部.狮子将军经》(A.VII.vi.4 S?hasenàpati Sutta)
[25] 《增支部.最上品》(A.I.xiv Etadagga Vagga)
[26] 《增支部.苏巴瓦莎经》(A.IV.II.i.7 Suppavàsà Sutta)
[27] 《增支部.布施大果经》(A.VII.v.9 Dàna Mahapphala Sutta)
[28] 原文提到古代圣贤们的名字。
[29] 《中部.施分别经》(M.III.iv.12 Dakkhi?àvibhanga Sutta)
[30] 《增支部.维拉麻经》(A.IX.I.ii.10 Velàma Sutta)(维拉麻是一位婆罗门的名字。在其中一个过去世里,他作了大量的布施,但却只有很小的果报,因为那是没有佛法的时期。)
[31] 圣典说「只修行慈爱的一点香味」。这对听众来说或许不太清楚,因此作者选用注释解释这一项的譬喻,即「只长达挤牛奶一下的时间」。
[32] 《相应部.大名经》(S.V.XI.iv.7 Mahànàma Sutta)(大名居士是佛陀开示这部经的对象。)
[33] 《相应部.乌达雅经》(S.I.VII.ii.2 Udaya Sutta)
[34] 《中部.达难加尼经》(M.II.v.7 Dhàna¤jani Sutta)
[35] 佛陀在《中部.天使经》(M.III.iii.10 Devad?ta Sutta)里给予类似的分析。在该经中,他也解释地狱之王向造恶者说:你这恶业并非你的母亲、或父亲、或兄弟、或姐妹、或朋友及同伴、或族人及亲戚、或沙门及婆罗门、或天神所造:这恶业是你自己所造,当由你自己去体验其果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三讲 二者实一之差别
下一篇:第一讲 不需要不需要
评论排行
- ·死到生——业在死亡和投生过程中的作用(0)
- ·初果圣人只剩七次人天往返。如果这七世...(0)
- ·原始佛教与现存的上座部佛教(0)
- ·葛印卡内观巴利文慈悲觀_Metta唱诵(0)
- ·突破止观——帕奥禅师(0)
- ·葛印卡老师内观禅修开示(0)
- ·中国内观报名网 丹东双灵中心 课程列表(0)
- ·论藏.法集论(0)
- ·炎夏飘雪(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