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其它现行上座部佛教的禅修法
当人了解到「乘」祇是修习的自然进展时,
就可清楚每个宗派都包括了所有的修法。
人随着智慧的增长,
从自我为中心,
进到无私修习。
因为所有佛教目标在根除
贪婪、瞋恨和迷惑,
所以不同宗派之间的目的,
就没有真正的区分。
为了更完全的提供存在于东南亚发展的上座部佛教传统,本章将简略地检视更多的当代上座部佛教所用的其它禅修系统和方法。上座部佛教包括非常广大的精神修习范围。其中许多修习法,在其它传承中,像大乘佛教或金刚乘佛教、印度教,许多瑜伽教派、苏非教派(译按:回教禁欲神秘主义教派)和西方精神学派,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各个主要宗教派别已在自己架构内,发展出各种类似技巧和方法,来协助灵修路上的人。上座部佛教结合许多这些修习方法。其中一些修习方法祇是标准专注或内观禅修技巧的变化。其它则包括有技巧的培养某些态度和生活形态,做为精神成长的基础。为了明白的提供这些方法,我们明确说明禅修,然后评论现代上座部佛教技巧中,所发现的较宽广的修习法。
专注和禅定
上座部佛教训练的重心,在引至高层次的专注和禅定。通常他们结合了本书中所说的老师,像阿姜摩诃布瓦所描述的内观禅修。有时,他们祇为了自己的纯净和力量,与内观修习完全分开。
老师使用许多禅修对象来引导行者臻至不同程度的全神贯注,但每个情况的禅修原则是将心完全集中于一个对象,全神融入,完全静止不动。这使心完全专注于一个对象(如内在光、视像、声音、感觉等)是很宏大的。当训练心重复回到一个对象时,它保持不动,没有起伏,行者可进入较高的专注或意识完整统一的状态。这包括全神进入光、进入四大种、进入无限慈爱、悲悯或平衡。这专注就是产生喜、乐和许多非凡禅定状态的原因。在更高层面上,行者可利用专注力量进入禅定(或融合为一),进而深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非想非非想处。这些训练是心净化的传统部分,现仍有上座部老师在修习和训练,包括许多本书所述的老师。虽然要达到禅定有困难,需要一个控制良好及不动的心,它是佛道上,伟大寂静和激励的根源,并且可做为发展深入内观及平衡的基础。
视像
视像是禅修练习,包括使用一种不管内在或外在的颜色或色蕴,作为禅修对象。上座部老师中,使用视像非常普通。最受欢迎的视像法是专注禅修于颜色或有色圆盘。传统上这种练习法使心中产生色彩残像(译注:取相及似相)以便导入更深的禅定。有些老师和中心使用的视像是有色光、佛像、身体或尸体的部分。有些情形,使用较复杂的视像,其中一些类似创造一个内在曼陀罗视像。例如,在曼谷一家较大禅修中心使用的禅修系统,一开始是从专注发展出白光;白光里面是各个天神的想象图。其它形式和宇宙众神图系从四大种或不同存在范围中创造出来的。
有些情形,禅修的视像祇是简单做为发展专注的装置。在其它方法,像身体部分的视像,不但加深专注,而且有助发展离执与平衡,以及导致产生智慧,了解身心的真实本质。
咒语和唱念
使用咒语或用巴利文重复一些法句,在上座部传统中,是个极为普通的禅修形式。简单的咒语是重复使用佛陀名字「佛陀」,或「达摩」、或「僧伽」即僧团,作为咒语。其它使用的咒语,直接发展慈爱。一些咒语系重复诵念意思为「一切无常」的巴利文,将注意力引向变异的过程,同时其它所用咒语译为「放下」的语句,来发展平衡。通常,咒语修习结合入息出息禅修,如此人配合呼吸同时颂唱咒语,以助发展平衡和专注。咒语禅修特别受俗家居士的欢迎。就像其它基本专注修习,它可用于简单地静止心,或做为内观修习的基础,在内观修行中,咒语成为观察生命如何显露的焦点,或有助舍弃或放下。
在上座部佛教中,唱念广泛用于发展信仰和专注,是每日禅修养生法的一部分。唱念部分通常是巴利经典。有些唱念是歌颂佛陀或他的教义,唱念慈爱,唱念佛陀讲道中最重要的观念,唱念佛教心理学。通常在禅修寺庙中都要唱念几小时,以帮助发展专注的心理状态和开放的心。在家居士中,也是如此,在寺庙唱念,提供了一种受欢迎的禅修形式,它不但是提醒佛陀教义内容,也是明晰和智慧可以成长的静心的基础。
出入息念
除了本书中已叙述的基本呼吸禅修法外,上座部老师也使用其它许多有关呼吸的禅修法。一些老师教授的呼吸控制,类似于瑜伽的呼吸修习(Pranayama),同时其他老师使用呼吸禅修作为培养全范围高阶专注和禅定的基础。通常使用呼吸要结合其他修习法,像唱念咒语配合注意吸呼或禅修,将呼吸与身体移动的觉知同步进行。禅修中一些呼吸专注的形式,是上座部佛教中,最普遍正式的修习法。
姿势和移动
就如本书前面所探讨的,上座部老师利用姿势、姿势的改变,身体的动作、空间和像仪式中的动作,如礼拜来禅修。在某些系统中,保持特定姿态──如站着不动、躺着不动,或某种坐姿,被认为在专注的发展中非常重要,并可获致智慧。在其它系统,要十分注意移动,首先是注意移动的心理因素,然后是动作发生时的实际身体动作。这种姿势改变和动作流动过程,成为一些上座部老师系统中的焦点。几乎在每个禅修系统都采用特殊走路法,以及注意经行时身体跟衣袍及环境的触觉。在一些上座部佛寺中,老师刻意利用闭关或/和开放空间,作不同种类的禅修。在其它地方,使用经常礼拜,是身体移动禅修,也是减少傲慢之法,是每日禅修的一部分。无论如何,使用特别的姿态、移动和礼拜必须伴随仔细培养正念,以便适当的衍生来自禅修的利益。
知识禅修
用许多方法来使用心灵知识方面,以准备或连系禅修。因为它是修习的一部分,人最好在禅坐之前研究它。研究有关经典和佛陀的讲法,禅修法的说明,阿毗达磨即佛教心理学。研究所得的知识,再应用到某些种类的禅修上。例如,阿毗达磨在缅甸和泰国非常普遍。在这里的行者,首先详细研究所有心理状态的种类,和它们缘起缘灭的过程或条件。他学习物质世界的所有部分,各种元素,和它们的关系。当他娴熟它们时,那时他再应用这知识于禅修上。这系藉由观察所有生起的心理状态,和身、心、环境之间的所有互动关系。观察这进行中的过程,并予分析深入它的组成份子。当所有这些心理状态的原因、条件和短暂性,首先经由知识学得,然后藉由直接经验来观察时,智慧就发展起来。一个人清楚地看到,世界祇是一连串的空的精神和身体的过程,没有任何永久的自我。
另一种学习方式,是冥思基本佛法问题,但最后会遇到逻辑上的困境。这时就需要超越知识的禅修直接经验,以解决、了解这些问题。其它老师采用的禅修则是冥思有关法的特定方面。例如,指导人冥思宇宙的无常相,或是四大元素的本质,或是空的意义。以四大为禅修所缘时,人可检视整天所有的经验,看到这些祇是这四大元素的不同组合的缘生缘灭。
目前最普遍的是研究基本的佛教教旨,藉由智力的开展以正确了解世间的真相。对苦乐的本质以及我们真正是谁的了解,是坚强信仰和精进力的基石。学生则被鼓励在禅修中坚忍,为自己发展修习的结果。
感觉心态的禅修
在感觉状态的范畴中,四梵住(译注:慈、悲、喜、舍)的禅修最受欢迎。上座部佛教中的几乎每个老师结合慈悲观作为修习的一部分。通常,先培养对自己慈爱和悲悯,然后推衍到对所有的众生。有时,是利用唱念法语如「愿所有众生快乐」来修持,同时有其它老师利用视像来帮助培养一颗充满爱的心。除了悲悯之外,还有教导一些特定禅修,来培养一种对他人快乐和禅修随喜的感觉以强化平衡。随着禅修深化,心就变得寂静无私,且智慧增长。智慧让我们看到所有事物的基本和谐,智慧自然成为大爱和悲悯的根源。如此,慈悲心可以培养做为感觉心态的特殊禅修,或可成为佛教徒修习的基本成果。
祈祷修习
祈祷修习形成最普遍佛教宗教礼仪的主干。这些修习的范围,从每日祈祷和浸润于祈祷仪式,和入会仪式,以及在最高层次的摰爱于真理,法。许多佛教在家居士到寺庙对佛陀祈祷、发愿。佛教徒中有一普遍误解佛陀是神而非大觉者。僧众执行的各种仪式,加强了这祈祷态度。这些范围从婚礼的简单祝福和圣水,以及在丧礼的特殊葬仪,到在某些寺庙较复杂的伏魔咒语和萨满教式的修习。在每个国家,佛教修习已渗入其它宗教的仪式成份和早期泛灵论色彩。最好的状况是,由这些祈祷修习和仪式对在家居士提供一个重要功能,做为生命深层意义的象征,并提醒佛陀教义的重要性。祈祷和浸润成为这些佛教徒在面临变故或生命危机时刻,一种慰藉和心灵和平的来源。
成为佛教徒的入会仪式和典礼也是庆祝关系到法及两千五百岁传统。古代仪式有助创造信赖和浸润的气氛,深度禅修在这种气氛里最可以开花结果。从深奥教义中很明白了解,信徒不是向神臣服,而是将自己开放迎接法,让自己精神的发展予以展开。鼓励使用仪式和祈祷修习,是在协助行者发展心灵,以获致心的开放和智慧。所以,佛教不是个有神论宗教,但我们发现,使用仪式和祈祷修习遍布极广。即使在一些最严苛,最纯正的禅修中心,祈祷修习排入每日课程中。礼拜,对着佛陀唱念,祈祷唱念佛陀和其教义、以及僧团,形成大多数僧众每日生活的一部分。使用各种仪式,点蜡烛,供花上香,和祈祷唱念,是这些寺庙、中心禅修的一部分。最后,礼敬佛陀、法或老师的方式,必须回归自己。祈祷成为放弃自私的工具,且从舍弃中,人可以增长慈爱、悲悯和智慧,直到不再与佛陀和法分开。
规矩和戒律
一些苦行严苛,和其它严谨的禅修院中,使用非常复杂和精准的戒律,做为禅修的一部分。人被鼓励谨记遵循数百甚或数千的戒条,并借助它们来打破我执。许多着名禅修中心,精准细微地使用戒律,这是它们禅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除非个人亲自修习它,否则很难瞭它的全部价值。藉由严格的戒律,人就会很注意身行和语行,个人的行为就能和团体和谐。这就反过来创造一个很坚固的迈向更高禅修的基础,并助人切断个人贪欲系统的根源。人遵循团体规则,胜过单在顷刻间,将行为植基于渴望上。当严苛精确的戒律,和每日正念和慈爱一起使用时,对智慧的开展可能有莫大的助益。
服务和慈善
使用在社会上禅修的形式,是服务导向,像教学、帮助病者和戒毒重生者,也是上座部佛教传统中重要的一环。许多僧院的成立,系为了藉由浸润和服务,来培养纯净,做为禅修的主要形式。这服务可以包括对在家人正式教授禅修;教导其它技能和知识,如读和写;帮助穷人、病人;和其它更专门的范围。一些寺庙的建立是特别要照顾小孩和教导及训练他们。其它寺庙则做为戒毒再生中心,提供一个有爱的地方协助那些耽溺于鸦片或海洛因的人。布施有服务和物质两方面,因为佛陀常强调而且是上座部禅修系统和佛弟子生活方式的必要部分。慈善是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工作和所有物,是培养内在舍弃与和平的基本。它是心中无贪和悲悯行为的显现。布施即放掉各层面的一切,是获致心中无私、净化的基本修习,因此,它是特别重要和遍布极广的一种禅修形式。
更高教义和其它修习
为了完整性,必须注意,虽然本书探讨的教义,包括了佛教禅修的要点,但仍有一些高于本书述及的修习的悟解。这更高修习分为两类,首先是伴随毗婆舍那而来的更深层的内观和纯净。第二类包含各种专注和瑜伽修习,来补充内观的智慧,并培养能力,为自己和众生以悲悯的方法来表达这智慧。这些教义中,许多包括初尝涅槃的修习和经验描述。马哈希西亚多在别处长篇著作有关更高成就,包括全神贯注,涅槃果、止息状态,以及初次经验涅槃后的特别净化道路。同样地,阿姜达摩答罗、朱连和乌巴庆的传承教导的修习,不但包括全神贯注和止息,也利用开脉轮或体内能源中心,使用能源和光,发光索,涅槃元素,传输力量和更多东西。其它老师培养高阶学生的其它身体和心理力量。这里介绍的老师,大部分不但是学术渊博的内观大师,在自己教学中强调佛教智慧的精髓,而且是有名的禅定大师,以及修炼多种力量闻名。然而力量不是智慧,他们以及本书希望教授的方式,可最直接导入内观和解脱。
为使学生了解更高层次的内观,老师通常直接指导他们。上座部佛教传统强调修习的发展,直到有初尝涅槃的深度经验。在此之后,学生祇需要一些些指导原则,但通常要有更多修习,直到最后解脱。心净化时,显示出所有存在的发光、自我存在的本质。法自然显露,依循着佛陀初讲四圣谛的基本原则。当了解基本教义时,所有要做的就是去实行它。
虽然本章公平报导上部座佛教国家的禅修,但当然仍有许多其它技巧和形式,没有介绍。值得一提的是修习另一面是治疗。在上座部佛教中,有许多治疗系统,不管是当做标准修习的一部分或是特别发展。祇能举出一些,这些包括专注身体某特定部位,使用和身体或疾病有关的有色光,使用特别专注视像修习,使用僧尼专门采制的草药和水,和洒圣水。行灌顶和各种伏魔法,典仪和仪式,都在僧尼所做的治疗典礼中。占星术和手相术也是某些治疗传统的一部分。佛陀强调僧尼照顾病人的重要性,他很强烈地表示:照顾病人的人,是我的朋友,如同照顾佛陀本人。事实上,本书所有教义和禅修系统,都是针对治疗。其中一些是治疗身体上的病痛,但大部分是治疗我们心灵的痛苦。缘自于我们无知、黏着和渴望的苦,可以治疗:这是佛陀最伟大、最重要的启示。
小乘、大乘、和其它乘(yanas)
在探讨各种佛教徒修习法时,学生对于各个国家不同流派和传统常有疑问。佛教往往用车辆来譬喻:小乘(小车)、大乘(大车)和金刚乘(钻石车)。上座部教义究竟属于那一种呢?
乘的区分,可以从多方面来了解。其中一项是指佛教历史、文化的演进。在这架构中,小乘指的是印度的早期部派,后来演进到在锡兰和东南亚建立的上座部佛教;大乘是指在中国、韩国和日本文化中建立的佛教;而金刚乘则是特别在西藏和蒙古发展的佛教。
了解佛教乘区分的另一普通方式,是依据各派的某些误解。用这方法,小乘被认为是佛陀早期的教义,关于较少修习,获致有限正觉的成果。小乘被看作是种远离人群,自己达到有限成果,而不帮助别人。另一方面,大乘则是较大的车辆,依据佛陀后期教义,来使自己和所有他人获得解脱──依据大悲悯的教义。金刚乘被认为含有佛陀最高教义,藉由这教义,人可以超越救众生或超越解不解脱的二元对立。这种乘的误解,糁杂着认为小乘是上座部,大乘是禅宗和其它东亚宗派,金刚乘是藏传佛教。
当人完全了解佛教时,就会清楚这三种乘各代表不同派别,且所有佛教修习的精髓,在各地方都是一样的。乘的真正意义是一种个人修习中自然演进的说明,不管宗派或文化。小乘系指修习的初级阶段,即人主要是被自我为中心的渴望所驱动。我们想要止息苦,或我们要了解或寻找喜乐或真理,或是我们要正觉。我们开始修习是因为我们自己想要某些东西。这有限的方法是自然的起点。之后,随着修习加深了解,自我空性的真理就变得很明白。不再受限于个别自我的迷惑,修习就成为大乘。自然缘生大悲悯和以无私意向为基础的修习,要拯救众生,因为他不再区分自我和他人。这就是大乘。当我们超越自私修习,清楚看到没有自我可以获得任何东西时,为众生修习就会来到。当区分修习和无修习的念头粉碎时,继续的修习自然演进到最高不二乘。对空性了解愈深,愈能转变所有状况和能源成为解脱力量。最后,任何自救或救他的渴望就会消失,整个世界变成单纯的法展现的地方,在其中没有事情是和修习分开的。万物显现真正的本质,不受任何观念的干扰,离诸有为造作。超越渴望和分别,一切所为自然随顺因缘。
当人了解到「乘」祇是修习的自然进展时,就可清楚每个宗派(如上座部或禅宗)都包括了所有的修法。人随着智慧的增长,从自我为中心,进到无私修习。因为所有佛教目标在根除贪婪、瞋恨和迷惑,所以不同宗派之间的目的,就没有真正的区分。这不是否定佛教中历史、文化传统的丰富性,或他们在修习重点和技巧上,有价值的差别。简单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佛教的修习,是藉由止息所有执取和迷惑,使自己与四圣谛相应,任何通往此目的正道都是圆满和完整的。
最后,我们必须完全超越宗派。它们祇不过正道上的另一种人为的区别。就如传统的说法,佛教祇是个用于渡过河流的筏,使用于超越自私、渴望的彼岸。渡河之后,就不再需要带着这个筏。或是,就如一位现代佛教诗人──汤姆·沙瓦奇(TomSavage)所写的:大乘、小乘,所有的乘都要自费拖离(towed away)。
回到智慧
当我们以七觉支(定、择法、精进、喜、轻安、正念和舍)来思考所有不同的禅修法时,就变得很简单,来看各个方法是如何有助于发展至少一些导致解脱的心灵特质。然而,必须注意,用某特种修习、方法、技巧方式的禅修,祇是个提供使用的工具。当人已发展了产生智慧和解脱的禅修,最后,所有系统、技巧和修习方法都必须放下。那时,禅修不再是孤立的事情,而整合为生活的方式。生活本身成为禅修,单纯、直接、无私、活在当下。
在佛陀最后对弟子的开示(《大般涅槃经》):「祇要同修致力于七重更高智慧的发展,也是说在七觉支的发展,则同修祇会进道不会退堕。」佛陀对同修的遗言是:
正念当下,同修们,我劝勉你们,凡所有因缘所生法都会败坏的,惟精勤努力以求自度。
希望经由本书传达的法,有益处、有功德,帮助众生离苦。
愿所有众生快乐,愿所有众生从迷惑中解放出来,愿所有众生勤奋努力于解救自己。
佛学常用术语
1.安那般那(anapana):一种注意吸气呼气的修定方法。
2.三摩地(concentration;samadhi):心专注于一境。
3.奢摩他、止(concentration;samatha):禅定的修学。借着专注于某一固定的情境以培养深刻的禅定。
4.识(consciousness;vinna&na):心的认知功用。能了别六根门上六尘的生灭。
5.漏、染(defilements;kilesa):心的贪、瞋、痴。
6.痴(delusion;moha):心的染污,使之不能清楚地见到无常、苦、空。
7.八正道(eightfold path;ariya-magga):佛教通往清净和解脱的道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8.元素(elements;dhatu):通常指地、水、火、风四大。
9.无我、空(emptiness;anatta):没有自我或灵魂;没有一个独立的「主体」或「自我」在经历一切的变化,我们祇是一种变迁的过程。
10.受(feeling;vedana):触境所起的愉快、不愉快、中性的感受。
11.四念处(four foundation of mindfulness;satipat&thana):四种觉察处,它是我们整个的经验,必须去注意以培养内观智慧。
(1)身体和物质元素。(2)感受:苦、乐、不苦不乐。(3)心。(4)法──所有心的现象,像思想、情绪、贪、爱。
12.四圣谛(four noble truths;ariya sacca):佛陀的基本教法:(1)苦的真理。(2)苦因的真理──执取和贪爱。(3)苦灭的真理。(4)灭苦之道──八正道。
13.贪(greed;lobha):一种心法,会使心去执取或黏着一个情境或经验。
14.瞋(hatred;dosa):一种心法,使心讨厌或攻击所缘的情境。
15.无明(ignornance;avijja):不能见到世间实相的根本力量,也是我们执取和贪爱的根源。
16.无常(impermanence;anicca):所有现象的本质,即有生必有灭。
17.毗婆舍那(insight meditation;vipassana):清楚地洞察;专注于身心现象的本质以了解其实相。
18.极微(kalapa):物质原子中最小的粒子,一直在运动中。
19.业(karma):因果法则,说明身心世界里种种现象之间的关系。
20.色(matter;rupa):由四大所造的物质世界。
21.行蕴(mental factors;sa&nkhara):在五蕴中,指与识尘有关联所产生的造作力以及其它心的作用力。
22.心(mind;nama):意识以及染覆于意识的各种心法。
23.念(mindfulness;sati):心的一种特质,它能不迎、不拒、不惑地注意当下正在发生的现象。
24.涅槃(nirva&na):不再受制于身心活动的一种彻底的清凉状态,也指从贪、瞋、痴中解脱的心境。
25.想(perception;sanna):心的特质,接收、认知情境。
26.轮回(sa%msara):所有身心现象都是由因缘所决定的世界,且不断在变化当中。
27.处(sense bases;ayatana):六种根尘相应处:(1)眼对色。(2)耳对声。(3)鼻对香。(4)舌对味。(5)身对触。(6)心对法。
28.相(sign;nimitta):由心专注所生之影象。
29.苦(suffering;dhukkha):一切生灭变异现象基本的不坚固,难以满足的特性。
30.戒(virtue;sila):原指遵守特定的道德戒律,更深义为在世间的行为无贪、无瞋、无痴。
作者简介
作者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1945~),生长在美国东岸的一个科学及知性的家庭。一九六三年就读于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主修亚洲研究,在学期间受到陈博士(Wing Tsit Chan)的鼓励,开始学佛,一九六七年毕业后,立刻到东南亚修学,在阿姜查主持的巴蓬寺出家,他也曾经在马哈希法师、阿沙巴法师(马哈希法师在泰国弘法的弟子)和佛使比丘座下学习,并曾追随过西藏喇嘛、禅师、印度教上师。
作者一九七二年回到美国,还俗,一九七六年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身兼佛学老师和心理治疗师两职。作者曾与约瑟夫·葛斯汀(Joseph Goldstein)合作建立「内观禅修社」(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 Barre Massachusetts),也曾在科罗拉多州的那诺巴学院(Naropa Institute)教学,及经常在美国、加拿大和世界各地举办密集禅修。他所到之处都受热烈欢迎,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内观教师之一。
作者出版作品除了本书之外,尚有《宁静的森林水池》(A Still Forest Pool,阿姜查着,作者与 Paul Breiter 合编、法耘中译出版)、《心灵幽径》(APath with Heart ,幼狮中译出版)、 Seeking the Heart of Wisdom (与 Joseph Goldstein 合着)、 Sayings of the Buddha 、 Stories ofthe Spirit 、 Stories of the Heart (与 Christina Feldman 编者)。
想进一步了解作者主持的禅修活动,请洽询:
Spirit Rock Center(精神盘石中心)
P.O Box 909-B
Woodacre California 94973
U.S.A.
Tel: 415-488-0164
Fax: 415-488-0170-51
当代南传佛教大师的禅修道场
泰国
1. 阿姜查(Achaan Chaa 1918~1992)Wat Nong Pah Pong(巴蓬寺)Non Peung, Ban Gor, Amper Warin Ubon Ratchathani 34190, TAILAND位于曼谷东北方600公里。Ubon Ratchathani东南方12公里或Warin东南方10公里。在曼谷坐火车至Ubon。或在Northern(Moh Chit)Bus Terminal的早或晚班巴士前往,再转乘巴士到Ban Gor,再往西2公里到寺院,可走路或坐tuk-tuk。也可坐飞机到Ubon Ratchathani。Wat Pah Nanachat(International Forest Monastary,国际森林道场)就在巴蓬寺附近,走路约半小时。
2. 佛使比丘(Achaan Buddhadasa 1906~1993)Suan Mokkhabalarama(解脱自在园)Amper Chaiya, Surat Thani 84110, TAILAND位于曼谷南方640公里,Surat Thani东南方5公里。在曼谷坐往南部的火车,在Chaiya下车,再坐小公车(Song taew)前往。也可在曼谷Thonburi的Southern AC Bus Terminal坐晚班巴士或在Southern Bus Terminal坐早或晚班巴士前往,往Surat Thani或Nakhon Si Thammarat方向,在解脱自在园(Suan Mokkh,71公里路标处),或在Shell Station下车。坐飞机则到SuratThani机场,在解脱自在园之南27公里。(解脱自在园附近的国际禅修中心,每个月都有为期十天的密集禅修)
3. 阿姜念(Achaan Naeb 1987~1983)Bonkanjanaram Meditation Centre Pattaya, Chonburi 20260, TAILANDTel:66-38-231-865位于Pattaya南方5公里的Jomtien Beach。在曼谷Eastern (Ekamai)Bus Terminal往Sattahip在Wat Boonkanjanaram下车,刚通过150公里标记,再转进Wat BoonRoad直至寺院。若坐巴士到Pattaya,再雇Song taew到寺院,约5公里。
4. 阿姜摩诃布瓦(Achaan Maha Boowa 1913年生)Wat Pah Ban That(帕邦塔寺)c/o Songserm Service 89 Phosi Road, Amphur Muang, Udon Thani 41000, TAILAND位于曼谷东北方564公里,Udon Thani之西南方16公里,从Udon Thani坐车向南到Ban Gum Kling约8公里,再向西南到Ban That约7公里,再到寺院。从曼谷每天有班机到Udon,在曼谷Northern (Moh Chit)Bus Terminal每天有日、夜班巴士前往。
5. 阿姜达摩答罗(Achaan Dhammadaro,约84岁)Wat Sai NgamTambon Donmasang, Amper Muang,Supanburi 72000, TAILANDTel:66-35-522005在曼谷Northern (Moh Chit)Bus Terminal坐巴士到Supan buri,约在西北100公里,再转乘巿公车往Ang Thong方向,在东北方15公里处下车,再走半公里。
6. 阿姜朱连(Achaan Jumnien)Wat Tham Sua (Tiger Cave Temple)T. Krabinoi, A. Muang,J. Krabi 81000, TAILANDTel:66-75-611805位于泰国南部,普吉岛之东侧。到Krabi,向北6公里,到Talaat Kao,4号公路接合处,往东8公里,再向北2公里,就到寺院。在Hat Yai(或Trang)和Krabi之间的巴士,都会经过寺院附近的交流道。
缅甸
在仰光巿区的禅修中心可雇出租车前往即可。马哈希禅修中心在全缅甸有四百多处,孙伦禅修中心有一百处以上,莫哥禅修中心有两百处以上。
1. 马哈希西亚多(Mahasi Sayadaw 1904~1982)Mahasi Meditation Centre16 Sasana Yeiktha RoadYangon 11201, MyanmarTel:95-1-550392,552501,551472
2. 孙伦西亚多(Sunlun Sayadaw 1877~1952)Sunlun Meditation Centre16/2 Block Thingun KyunYatana Road, South OkkalapaYangon, MyanmarTel:95-1-565623
3. 唐卜陆西亚多(Taungpulu Sayadaw 1896~1986)Taungpulu MonasteryWandwin Township, Mandalay DivisionMyanmar位于仰光北方338英哩的Meiktila,坐巴士到此巿镇,再雇车前往,约十多英哩。
4. 莫因(Mohnyin Sayadaw 1872~1964)Mohnyin Monastery185 Dhamazedi RoadBahan Township, Yangon, Myanmar
5. 莫哥西亚多(Mogok Sayadaw 1899~1962)Mogok Sayadaw Meditation Centre82 Natmauk RoadBahan Township, Yangon, MyanmarTel:95-1-550184(随时接受外国人前往参学)
6. 乌巴庆(U Ba Khin 1899~1971)International Meditation Centre31-A Inyamyaing RoadBahan Township, Yangon, MyanmarTel:95-1-531549(每个月第二个星期五开始有十日禅修,需先报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前言
下一篇:第十六章 更进一步的问答
评论排行
- ·死到生——业在死亡和投生过程中的作用(0)
- ·初果圣人只剩七次人天往返。如果这七世...(0)
- ·原始佛教与现存的上座部佛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