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友篇 第一章 人的本分
2012-12-29 14:25:14   来源:   评论:0 点击:

...

佛教圣典(道友篇)—关世谦居士译

道友篇

第一章 人的本分

第一节 出家生活

(一)想要做我的弟子,必须舍离家庭、舍离世间、舍离财富。必须舍弃所有的一切,才能做我的继承者,亦称为出家僧。

—巴利本本事经一○○·中部一·三·法嗣经

譬如说,有人扯著我的衣襟,跟随在后面,踩著我的脚印,亦步亦趋,但是心被欲望所迷乱,这样的人离我很远。又如虽具出家僧的形象,但他从未听过教法;未见过教法之人,亦从未见过我。

譬如离开我何止几千里,其心平正而安静,且又远离欲望,这样的人,犹如在我身边。何以故?因为他已接触到教法;接触到教法的人,就等于见到了我。

—巴利本本事经九二

(二)出家弟子,必须以下列四项条件作为生活基准:

一者,必须用旧布缝缀起来做衣服。二者,必须靠托钵得来的食物过活。三者,必须以树下或石上作住宿。四者,须用腐尿药来作药。

手持盛食物的容器,去挨户乞讨,称为乞食行。这样做并非被人所胁迫,亦非出于别人的诱骗或欺凌,只相信这是为了免于社会上的一切苦恼,而远离迷惑的教法之一。

能如此地出家,但不能远离欲望,心被嗔恨所扰乱,也守不住五官的门户,那确实是没志气的人。

—巴利本律藏大品一·三○

(三)相信自己出了家,如或经人问起,自己也答说出了家,这样的人必须做到下述事实:

‘我必须遵守出家人所应做的一切。谨以此出家的诚意,凡是布施与我的人,必将获致大的幸福,同时也达成我自身出家的目的。’

究竟出家人必须应做的事体是甚么呢?那是:具有惭和愧,使身、口、意三种行为的生活清净化。严守五官的大门,勿使心被享乐所挟制。此外,不可以称赞自己而毁骂别人,更不可以懈怠得总想睡懒觉。

日落黄昏之际,须静坐或步行;夜半时分,右胁在下而卧,两脚重叠,静静地思虑白昼所做的一切,安祥地入眠。拂晓即起,静坐或步行。

在行住坐卧中,经常处心必须正当。选择一个宁静之处设座,身心均须正直,心中远离贪婪、嗔恨、愚痴、睡眠、心神不定、悔恨、疑惑,致心于清净之境。

在这种情况下,心意使之集中而得定功,卓越的智慧由之而起,断除一切烦恼,专心一意趋向觉悟。

—巴利本中部四·三九·马邑大经

(四)如果以出家之身,仍然不舍贪婪,不离嗔恨、怨怒、嫉妒、自大傲慢、欺骗等,一干过失都覆藏起来而又不停止,就像衣襟里包藏著两刃之剑一样的危险。

穿著僧衣,还不能算是出家,托钵也不能就算出家,诵经也不能算是出家;那只能说是具有出家的形象罢了,事实不过如此而已!

只把外形整理妥当,还不能祛除烦恼,就像给婴儿穿上僧衣,依然不能称他是出家人。

能具有血可涸、骨可碎的决心,加倍努力,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奋发精进,最后终于达到了出家目的。如此作为,才能成就出家的清高行持。

—巴利本中部四·四○·马邑小经

(五)出家之道,另外还有一项,就是传播教法。向一切人演说教法,能使沉眠的人觉醒起来,使邪见之人观念正确,不惜身命,去推广教法。

—法华经第一九·法师品

但是,演说教法,事亦不易,必须以演说教法为职志,而且又须穿佛之衣、坐佛之座、入佛之室以演说。

穿佛之衣,须具有柔和忍耐心;坐佛之座,须视一切事物当体皆空,不取执著;入佛之室,对一切人,都必狈抱著大慈悲心。

—法华经第一九·法师品

(六)此外,发心演说教法的人,必须将心注意到下面的四件事:一者,关于此身之所行;二者,关于出言的遣词用字;三者,关于愿望和乞求;四者,关于大悲心。

第一,演说教法的人,处心于忍耐大地,柔和而不粗野,视一切皆空,不起善恶的衡量,亦不应有执著的想法,致心于安稳之境,身之所行,必须温文有礼。

第二,心中必须作种种的准备,以期因应各种不同的对象及环境。不要接近有权势或生活靡烂的人,更不可接近异性。找个宁静的处所修心,思惟由一切因缘所生起的道理,用以安定心意,不欺诳人、不轻蔑人、不讲别人的坏话。

第三、经常保持自心的安定,对佛犹作慈父想,对同修道友作师长想,对一切人起平等大悲想,而向他们演说教法。

第四,发挥与佛同等的慈悲心,对不知修道的人们,发愿必须使他们都能有听闻教法的机会,然后依愿努力,以求实现。

—华严经第一四·安乐行品

第二节 信徒之道

(一)相信佛教的人,如前所述,就是相信三宝:佛、教法、僧团。因此,信仰佛教的人,对于佛、教法、僧团抱持颠扑不破的信仰,守持教法中制定信徒应守的戒律。

在家人的戒律包括:不取物命、不窃盗、不行邪恶的爱欲、不说谎、不饮酒。

—巴利本相应部五五·三七

在家人信仰三宝和守持在家的戒律,并且希望别人亦同样能得到如此的信仰和戒律。努力促成亲戚、朋友与相识之间,互为同修的道友。这样做,期能同浴于佛陀慈悲光中。

—巴利本相应部三·七五

对三宝深具信仰,守持在家戒律,为求得到觉悟,虽然生活于在家的天伦环境中,亦必须不被情爱所系缚。

—巴利本相应部五五·三七

父母至亲,到头来终须一别,家族亦有离散的一天,就连这世界也有消殒之期。不要把心念系缚在必须分别、必须离去的事物上,要将心寄托在无所别离的涅槃之境上。

—巴利本相应部五五·五四

(二)聆听佛的教法,信心深厚,如不退失,自然充满欢喜与和气。达到这番境地,任何事体都崭露曙光,呈现喜悦。

他的心能清净而柔和,经常忍辱持重,凡事与人无争、不恼害于人。因为心中以佛、教法、僧团为念,自然欣喜而和气,到处都能显露光明。

由信仰而与佛为一体,处事不先作‘我’想,当然亦不含‘我有’的蓄意,从而日常生活中即无顾虑,自然亦无厌烦于外来的毁谤。

相信可以往生佛国,故而死亦无所畏惧。相信教法的真实与尊贵,纵在人多众广的场合出现,都可以从容讲述自己信仰的过程,而一无顾忌。

又以慈悲为心之本,故对一切人皆示友善,没有厌恶想,心正而清净,进而修学一切善行。

不论处身于顺境或逆境,信仰与日俱增,心怀惭愧以尊敬教法。说得出就做得到,做得到的才说出口,言与行力求一致。以光明的智慧,看清一切,心如泰山般不动不摇,愿求觉悟之道,日益进步。

并且,不论遭遇任何变故,都以佛心为自心的向导。在浊世中的人类,与被污染的人相交往,竭尽所能,使他们转向善道。

—华严经第二二·十地品

(三)因此,任何人都必须先求愿自己能得闻教法。

任何人都要具有‘进入燃烧的火中,以期得到教法’的决心。

进入充满火焰的世界以闻佛名,才是真实的救度人类。

如此地自己得到教法,并且遍行布施,尊敬应该敬重的人,服务值得效劳的人,以深切的慈悲心接近人类。自私自利和任性地为所欲为,都不是修道的人所当行。

既然得闻教法、信仰教法,不再羡慕别人,亦不为别人所蛊惑。事不干己,不必去操心,别人的作为也不必摆在心上,万事都莫如修心最重要。

不信佛的人,只管忧虑自己的一切,心量狭小,总是小器应事。但是信佛之人,相信潜在力量、潜在的大悲力,因而自然心意开阔,处变不惊。

—大般涅槃经

(四)聆闻教法的人,本应视此身是无常、视为聚苦的根本、视为罪恶的渊薮,故而不执著此身。

但是又须珍重此身,不可丝毫大意,盖即防范此身贪图享乐,使令转趋觉道,进而传播正教以至永世。

如果不能调身若此,则无法圆满达成生命本具的旨趋,因而也就无从依教身体力行,更谈不到推广教法以传后世。

想要渡河的人,一定要看顾好筏子;要想去旅行的人,必须把马匹照顾好。是故,聆闻教法的人,一定要调身自重。

准此,信佛的人,穿著衣物,应该不以虚荣为目的;但能遮羞防御寒暑,使命已经算达到了。

摄取食物也不可只为嗜欲,而是为滋养身体以修持教法,从而得能以之敷演教法。

住家也是同样情形,不为此身的舒适或炫耀豪华。应该校正的观念是:为了住觉悟之家、防烦恼之贼、避邪教的风雨。

一切都能如此思考,则万事都不为自身著想,对人又不作骄傲想,只一心为觉悟、为教法,一切为别人设想。

职此,即使居家与家人共住,其心又何曾片刻离教?以慈悲心与家人相聚,以种种方式,晓喻他们处世的道理所在。

(五)在佛教教团中的在家者,平时要用种种的心行以侍奉父母、爱护家人、照顾自己,以及供奉于佛。

侍奉父母时,尽一切供养,使其犹如得到永远的平安;与妻子儿女共聚,必须怀有逃脱牢狱系缚的想法。

听音乐时,须作得闻教法之乐的想法;静居在室时,须有进入贤者之境、离开污秽的想法。

当施惠与人时,作舍尽一切、丢却贪心的想法。众人集聚时,作诸佛聚会的想法。当遭遇灾变时,求愿能得到不为任何事动摇其心。

当归依佛时,求愿与人类同能领会至高的觉道,生起求道的心。

当归依教法时,求愿与人类同能深入教法的宝藏,得到如大海般的智慧。

当归依僧团时,求愿与人类同能领导大众,祛除一切障碍。

此外,当穿著衣服时,不要忘记是为了善根和惭愧,故而穿用。

当大小便溺时,求愿能祛掉心中的贪嗔、愚痴和污秽。

见到一步步升高的道路,应该作矾登无上觉道、超脱迷惘世界的想法。

看见走入低下的路途,求愿能安祥谦逊地进入教法的深处。

当见到桥梁时,求愿以教法作桥梁,救度人类。

见到忧愁悲伤的人,就该生起世事一切都是变迁无常的心。

见到沉湎于欲乐中的人,求愿赶快离开如幻的生活,得到真实的觉悟。

一旦得到美味的食物,求愿应知节俭,能少欲而远离执著。如果得到的是粗劣食物,亦当求愿永久远离世间的欲乐。

当盛夏酷暑时,须求愿远离烦恼之热,寻味洧凉的觉悟;当严冬酷寒时,求愿能得到佛陀的大悲温暖。

当诵经时,须求愿护持一切教法,永不忘记。

思佛、念佛,尤愿得到如佛的智慧眼。

当夜眠时,求愿身口意停止作为,心得清净;清晨觉醒,求愿觉悟一切,任何事省察不爽。

—华严经第七·净行品

(六)信佛的人,了解一切事物本体皆空的教法,对于社会和人际间种种事体,不予轻视,当体都能接受,而求达觉悟之路。

人世间的事体是迷惘而乏味的,觉悟的世界是殊胜的,两者并不各自分开。其实,世间的一切变故中,都具有觉悟的意味在内。

被无明蒙蔽的眼,所见的世间是乏味而颠倒的;但光明智慧之眼所见的,当下就是觉悟的世界。

事物的乏味和具有意义,并不是两码事,善与恶亦非不同的别体,硬把它一分为二的,则是人们的心机罢了。

撇开心机用事,以智慧之光照注事物,一切都具有殊胜的意义在其中。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

(七)信佛之人,必须如此地信奉于佛。并以信仰心体验世事的郑重,亦以同样的心情谦虚此身,以帮助别人。

因此,信仰佛教的人必须心无骄傲、心怀谦虚,发心帮助别人。既如大地之运载万物,而心中却了无助人之想;内心忍受一切苦趣,而又无骄傲之意,从而兴起惠施一切苦恼大众以慈善的心意。

以怜悯一切苦恼大众的心,培养能对待一切人均如母亲般的慈心,从而敬重一切人犹如父母。尊崇信仰佛教的人,假如想惹起千百人的怨恨、敌视乃至蓄意加害,都无法如愿以遂。这正如再剧烈的毒素,投之入海,都无法将大海的水污染。

—华严经第二一·金刚幢菩萨十回向品

(八)信仰佛教的人,当你回顾已往,方自庆喜这颗信佛的心,乃由佛力所成,更应该感谢佛陀所恩赐。

我们晓得在烦恼的泥淖中,虽然找不出信心的种子,但泥淖中如果种下佛的慈悲,生出信佛之心,该是极明显的事。

一如前述,按道理在耶烂陀林中,是发不出栴檀木的树芽;一如在烦恼的胸怀中,信佛的种子不会生芽的道理一样。

但是,我们要知道:在烦恼的胸中,目前已经发了芽,而且开出欢喜之花,可是它的根却滋生在佛的胸怀中。

信佛之人,如果也涌现‘我’的想法时,将由贪、嗔、愚痴的心中去嫉妒别人、愤恨别人、憎恶别人、甚至损害别人。但是一旦归依了佛,仍如上述情形以事奉佛,诚可谓之不可思议。

—大般涅槃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道友篇 第二章 生活的指南
下一篇:修道篇 第二章 实践之道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