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选 闭根门,食知量--难陀品德
2012-12-29 15:07:12   来源:   评论:0 点击:

《杂阿含经二十选》  第十六选 闭根门,食知量--难陀品德                       经号:275(398)[274] 一、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杂阿含经二十选》
 
  第十六选 闭根门,食知量--难陀品德
                       经号:275(398)[274]
一、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其有说言:大力者,其唯难陀,此是正说。
  其有说言:最端政者,其唯难陀,是则正说。
  其有说言:爱欲重者,其唯难陀,是则正说。
  诸比丘!而今难陀,关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修习,(正念、)正智成就,堪能尽寿,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彼难陀比丘,关闭根门故,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若诸眼根,增不律仪、无明暗障、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诸律仪。防护于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诸律仪,是名难陀比丘关闭根门。
  饮食知量者,难陀比丘,于食系数,不自高、不放逸、不着色、不着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为止饥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觉令息灭,未起苦觉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气力安乐,无间独住故。
  如人乘车,涂以膏油,不为自高,乃至庄严,为载运故。
  又如涂疮,不贪其味,为息苦故。
  如是,善男子难陀,知量而食,乃至无间独住,是名难陀知量而食。
  彼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业者:
  彼难陀昼则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
  于初夜时,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
  于中夜时,房外洗足,入于室中,右[胁]而卧,屈膝累足,系念明相,作起觉想。
  于后夜时,徐觉徐起,经行、坐禅。
  是名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习。
  彼善男子难陀,胜念、正知者:
  是善男子难陀,观察东方,一心、正念,安住观察。观察南、西、北方,亦复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观察。如是观者,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
  彼善男子难陀,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觉诸想起,觉诸想住,觉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觉诸觉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
  是名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
  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
  关闭根门,如善男子难陀;
  饮食知量,如善男子难陀;
  初夜、后夜精勤修业,如善男子难陀;
  正念、正智成就,如善男子难陀。
  如教授难陀法,亦当持是,为其余人说。」
  时,有异比丘而说偈言:
  「善关闭根门,正念摄心住,饮食知节量,
   觉知诸心相,善男子难陀,世尊之所叹!」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善奉行。
 
二、解说
  佛陀称赞难陀的品德:
  学佛前,他是个有力人士,仪表堂堂,爱欲心重。
  学佛后,则是关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修习,正智成就,能够终身梵行清白,纯一满净。
  「关闭根门」,就是说,当六根对六尘时,不随着自己的喜好而取着。防护着六根,不让不遵守戒律、无明障碍、贪爱、忧虑等杂染烦恼,乘虚而入。
  「饮食知量」的意思,就是对饮食这件事,不是为了享乐,不是为了纵欲,不是为了好体格,不是为了迷人身材,但为了支持身体而已。所得到的食物,是为了止饥渴、维持体力以利修行的缘故;止息既有的饥饿感,不激起新的饥饿感之缘故;成就其崇高志向的缘故;健康、安乐、无过失地保持着独住的缘故。
  就像车子的保养(涂以膏油),是为了能够载人运货,而不是外观的华丽一样。
  又如以药涂疮伤,不是在喜欢药味,而是想早日将疮治好,免疮伤之苦的缘故。
  「精勤修习」,是指在白天、初夜时,经常经行、坐禅,去除烦恼障碍,以调和身心,净化身心。
  中夜时,洗足入睡,枕右臂侧卧,曲双膝叠足,念着光明的事,保持着正面的念头与情绪,警觉地入睡。
  后夜时,慢慢醒来,缓缓坐起。起床后,仍然是经行、坐禅。  「正智成就」,就是集中精神,一心正念的安住于观察。对自己觉受(受)、思惟(想),以及觉察力生起、持续(住)、消失(灭)的变化过程,明明白白地觉察,心不散乱。
 
三、讨论
  (1)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的身心活动,举凡眼所见,耳所听,吃饭睡觉,上班处理公务,下班的家庭生活,都是我们修行的道场。只要烦恼一出现,不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应当采取立即处理的态度。
  (2)饮食,支撑着这个身体。如果没有了食物,活下去都有困难了,还能谈修行吗?况且,维持一个健康的身体,相对的来说,还是比较有利于修行的,所以,修行者对于饮食,乃至于其他的生活必需物品,如衣服、医药等的需求,都应当要有正确的观念与适当的处置。
  「饮食知量」的范围,不仅只是饮食(或其它的「资生众具」)应当适量而已,更重要的是,不在这方面上增长欲贪与迷恋。
  (3)第 564(1640)[563] 经说:「圣弟子计数而食,无染着想,无憍慢想,无摩拭想,无庄严想,为养活故,治饥渴故,摄受梵行故,宿诸受离,新诸受不起,若力、若乐、若无罪触,安隐住。姊妹!是名依食断食。」又如第 373(536)[372]经说:
  「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云何为四?谓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云何比丘观察抟食?譬如有夫妇二人,唯有一子,爱念将养。欲度旷野险道难处,粮食乏尽,饥饿困极,计无济理。作是议言:正有一子,极所爱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难,莫令在此三人俱死。作是计已,即杀其子,含悲垂泪,强食其肉,得度旷野。
  云何,比丘!彼人夫妇共食子肉,宁取其味,贪嗜美乐与不?」
  「彼强食其肉,为度旷野险道不?」
  「凡食抟食,当如是观!如是观者,抟食断、知。抟食断、知已,于五欲功德贪爱则断。五欲功德贪爱断者,我不见彼多闻圣弟子,于五欲功德上,有一结使而不断者。有一结系故,则还生此世。」
  吃东西的态度,如果能像「夫妇共食子肉」,是为了「度旷野险道」,是为了不必再来生死,矢勤矢勇,一心一德地趣向解脱。解脱后,不再有「后有爱」,所以,一旦般涅槃后,就不再有生死,还需要食物吗?所以说:「依食断食」。这应当是最高品质,最值得尊敬的饮食态度了。
  (4)闭根门,依经文的解释,并非将「六根」与「六尘」隔绝,让眼不见色,耳不听声的关闭,而是「生诸仪律」、「不取随形好」,不起贪、忧的守护。(请参考〈第十选:六入处断--四品法经〉讨论4)
  (5)经行,通常是在室外,找一段可以直线行走的地方,念念分明地来回缓慢行走。行走时,就专心于身体行走的动作,而不可以想东想西的,走超过了折返点。因为是往返地来回走,所以,所选择的两端折返点,以目标明显,距离适中,不会因为太短而容易引起烦躁,太长而容易引起分心为佳。
  经行,通常是与禅坐间隔开来做的。譬如,坐禅久了,就换成经行,经行累了,就又敷座禅坐。经行,是借着行走,一方面让筋骨获得活动,另一方面,也还是继续维持着专注与正念的修练。
  (6)初夜、后夜,相当于我们目前说的晚上与清晨。佛陀与佛陀的学生们,在这段时间,都是在作经行与坐禅的身、心修练的。
  现代的社会,人际关系紧密而复杂。在家的修行人,不容易像佛陀时代的沙门们,那样单纯、朴实地过生活。然而,单纯的生活,一方面减少人际复杂关系的纠葛,一方面也留给自己有修练的时间。而朴实的生活,减少了需求与欲贪,确实是对修行有所助益的。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地,维持单纯而朴实的生活,利用晚上与清晨,接触佛法:或者解读经论;或者追踪分析白天没有解决的烦恼;或者亲近善知识,作心得交流,相互勉励,都还可以算得上是现代人的「精勤修习」。唯独不要把生命,浪费在无益于身、心的娱乐与应酬上。
  中夜还是入睡的,向右侧睡,想者光明的事,让自己有个正面的心情入睡,而且,也保持相当程度的警觉心入睡。这可能是和我们一般的睡姿习惯有所不相同,或不容易做到的。但是,还是值得我们尝试尝试,看看对自己有什么助益。
  (7)有些人从事二十四小时日夜班工作,无法如经中依初夜、中夜、后夜的区分作息,那么!也应当依「生活单纯化、朴实化」的原则,将自己的作息,依工作的循环,尽可能地规律化,而后,排入锻炼身心的时间,也算得上「精勤修习」吧!
  (8)「正念、正智」,如第 1028(13366)[1016]经说:
  「云何为正念?谓比丘内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外身身观念住、内外身观念住;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是名比丘正忆念。
  云何正智?谓比丘若来、若去,正知而住。瞻视、观察,屈申、俯仰,执持衣[金+本] ,行、住、坐、卧、眠、觉,乃至五十、六十,依语默正智行,比丘!是名正智。」又如第 622(784)[636]经说:
  「云何名比丘正智?若比丘去、来威仪,常随正智,回顾、视瞻,屈伸、俯仰,执持衣[金+本] ,行、住、坐、卧,眠、觉,语、默,皆随正智住,是正智。
  云何正念?若比丘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是名比丘正念。」
  「正念」,广义地来说,可以理解为「清清楚楚的念头」,而具体来说,就是「四念处」了。
  「正智」,依前面所举的经文,是偏向于仪态行为来说的。然而,如第 60(57)[51] 经说:
  「若比丘不乐于色,心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乐,心得解脱。不灭不生,平等舍住,正念、正智。」又如第 203(254)[205]经说:
  「若有比丘,能断一法者,则得正智,能自记说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己作,自知不受后有。」
  「云何一法断故,乃至不受后有?所谓无明离欲明生,得正智,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己作,自知不受后有。」
  所以,「正智」的内涵,也可以是直指解脱的「离欲贪」(不乐)、「离无明」,「不灭不生,平等舍住」的。
  (8)其它有关于闭根门,食知量的经文: 271(54)[48]、1150(1249)[1133]、1261(13354)[1005]。
  (9)相当的南传巴利文经典为:《增支部》〈八集〉第九经〈难陀〉(元亨寺南传大藏经译本第二三册二十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十七选 忍辱不报复
下一篇:第十五选 沙门四果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