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二十选》
第十七选 忍辱不报复
经号:311(413)[289]
一、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富楼那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善哉世尊!为我说法。我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佛告富楼那:「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是之义。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若有比丘,眼见可爱、可乐、可念、可意、长养欲之色,见已,欣悦、赞叹、系着,欣悦、赞叹、系着已欢喜,欢喜已乐着,乐着已贪爱,贪爱已厄碍。欢喜、乐着、贪爱、厄碍故,去涅槃远。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富楼那!若比丘眼见可爱、(可)乐、可念、可意、长养欲之色,见已,不欣悦、不赞叹、不系着,不欣悦、不赞叹、不系着故不欢喜,不欢喜故不深乐,不深乐故不贪爱,不贪爱故不厄碍。不欢喜、不深乐、不贪爱、不厄碍故,渐近涅槃。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佛告富楼那:「我已略说法教,汝欲何所住?」
富楼那白佛言:
「世尊!我已蒙世尊略说教诫,我欲于西方输卢那,人间游行。」
佛告富楼那:
「西方输卢那人,凶恶、轻躁、弊暴、好骂。富楼那!汝若闻彼凶恶、轻躁、弊暴、好骂、毁辱者,当如之何?」
富楼那白佛言:
「世尊!若彼西方输卢那国人,面前凶恶、诃骂、毁辱者,我作是念:彼西方输卢那人,贤善、智慧,虽于我前,凶恶、弊暴、好骂、毁辱我,犹尚不以手石而见打掷。」 佛告富楼那:
「彼西方输卢那人,但凶恶、轻躁、弊暴、骂辱,于汝则可脱,复当以手石打掷者,当如之何?」
富楼那白佛言:
「世尊!西方输卢那人,脱以手石加于我者,我当念言:输卢那人贤善、智慧,虽以手石加我,而不用刀杖。」
佛告富楼那:「若当彼人,脱以刀杖而加汝者,复当云何?」
富楼那白佛言:
「世尊!若当彼人,脱以刀杖而加我者,当作是念:彼输卢那人贤善、智慧,虽以刀杖而加于我,而不见杀。」
佛告富楼那:「假使彼人,脱杀汝者,当如之何?」
富楼那白佛言:
「世尊!若西方输卢那人,脱杀我者,当作是念:有诸世尊弟子,当厌患身,或以刀自杀,或服毒药,或以绳自系,或投深坑。彼西方输卢那人,贤善、智慧,于我朽败之身,以少作方便,便得解脱。」 佛言:
「善哉!富楼那!汝善学忍辱,汝今堪能于输卢那,人间住止。汝今宜去,度于未度,安于未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尔时、富楼那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尔时,尊者富楼那,夜过晨朝,着衣持[金+本],入舍卫城乞食。食已还出,付嘱卧具,持衣[金+本],去至西方输卢那,人间游行。
到已,夏安居,为五百优婆塞说法,建立五百僧伽蓝,绳床、卧褥、供养众具,悉皆备足。 三月过已,具足三明。即于彼处,入无余涅槃。
二、解说
佛陀的弟子富楼那尊者,要前往西方,一个叫输卢那的地方布教(人间游行),临行前来见佛陀,请求佛陀,为他说解脱法。
佛陀告诉尊者富楼那说,当眼睛看到令人喜爱、欢乐、想念、中意、挑起贪欲的事物时,如果因此就生起欣悦、赞叹、着迷,就会觉得欢喜,而乐得被粘着。欢喜乐着后,就会有贪爱。一旦发展到贪爱的程度,那么,就会有种种的障碍。如此一来,就离开涅槃解脱好远、好远了。
然而,如果眼睛看到令人喜爱、欢乐、想念、中意、挑起贪欲的事物时,能克制自己,不要欣悦、赞叹、着迷,那么,就不会觉得欢喜,不会乐得被粘着,也不会产生贪爱,以及种种的障碍了。如此一来,就逐渐地接近涅槃解脱了。
接着,佛陀又提醒富楼那尊者说,西方输卢那人凶恶、轻躁、弊暴、好骂。如果你遭到凶恶、轻躁、弊暴、好骂、侮辱的话,应该怎么办呢?
富楼那尊者说,我会这样想:他们只是骂我,还没有动手或用石块打我。
佛陀说,假如他们打你了呢?
富楼那尊者说,我会这样子想:他们只是动手或用石块打我,还没有拿刀、杖砍我、打我。
佛陀又说,假如他们拿刀、杖砍你、打你呢?
富楼那尊者说,我会这样想:他们只是拿刀、杖砍我、打我,还没有取我性命。
佛陀又问,假如他们要取你性命呢?
富楼那尊者回答说,我会这样想:有许多佛弟子,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所带来的种种祸患,而厌离自杀的。如果他们杀我,正好让我省了麻烦,得以脱离身体的种种祸患。
佛陀因而赞叹富楼那尊者忍辱的精神,足以去西方输卢那布教。并嘉勉他去度化输卢那人,令不安者得以安详,未涅槃的人能入涅槃。
带着佛陀的祝福与期许,富楼那尊者到了西方输卢那,广为教化。在当年的夏天安居期时,就为五百名在家居士说法,并建立一个足够五百人出家、修行的地方。
三个月后,自己证入了阿罗汉果,三明具足,就在当地舍世,入无余涅槃。
三、讨论
(1)经中所描述的情节,表面上看来,好象与中国的阿Q 逃避精神相似,其实是大不相同的。阿Q 的逃避,极其无奈与自欺,心中的瞋心、怨怼,都还在,随时伺机反扑。而富楼那尊者的忍辱,是在止息瞋心,消除主宰欲的我执。
(2)富楼那尊者,如第 447(695)[446]经所描述,「辩才善说法」是他的特征。他要前往一个民风未开的西方边地布教,不禁让我们想起那些,早年前来台湾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也让我们想起,大乘佛教所描述的菩萨济世精神。
声闻弟子,也有这样有心、有能力,不畏艰难地前往不容易传教的地区说法,而且有所成就的。
(3)瞋心,会不会觉得在某些情形下,有其存在的必要呢?如果是,那么,阿罗汉的贪、瞋、痴永尽,是不是也就没有必要了呢?反而是愤怒金刚值得学习呢?这是值得深思的。然而,在整部《杂阿含经》中,不曾透露出一丝赞同瞋心或者暴力手段的讯息,这是值得重视的。瞋心的去除,不论是外表的行为,或是内在的动机,是一致而没有任何矛盾的。如第 1151(1250)[1134]经的偈诵说:
「不怒胜瞋恚,不善以善伏,惠施伏悭贪,真言坏妄语。
不骂亦不虐,常住贤圣心,恶人住瞋恨,不动如山石。
起瞋恚能持,胜制狂马车,我说善御士,非彼摄绳者。」第 1107(1210)[1095]经的偈诵也说:
「人当莫瞋恚,见瞋莫瞋报,于恶莫生恶,当破坏憍慢,
不瞋亦不害,名住圣贤众。恶罪起瞋恚,坚住如石山,
盛瞋恚能持,如制逸马车,我说善御士,非谓执绳者。」
瞋恚,大都是在不如意,有苦受时的反应,所以,第 470(733)[469] 经说:「苦受触故,则生瞋恚,为恚使所使。」瞋心,不论多么地微细潜藏,也不论让人觉得理由有多么地正当,能和我执无明没有关连吗?
(4)对不合理(非法)的人或事,仍然不起瞋心,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也是最需要「思惟所以」的。如第 497(1553)[496] 经说:
「若比丘令心安住五法,得举他罪。云何为五?实;非不实、时;不非时、义饶益;非非义饶益、柔软;不[麤]涩、慈心;不瞋恚。」
「举他罪五法」,是以很柔和的态度,不乡愿地维护团体的纯正与和谐。然而,如果遇到不合理的指摘,怎么办呢?经中尊者舍利弗说:
「若有贼来执汝,以锯解身,汝等于贼起恶念、恶言者,自生障碍。」「于彼人所,当生慈心,无怨、无恨,于四方境界,慈心正受具足住,应当学。是故,世尊!我当如是:如世尊所说,解身之苦,当自安忍,况复小苦、小谤而不安忍!」
对于不合理的对待,仍然是应当安忍,而不自生障碍的。协助自己做到安忍而不生障碍的方法,是慈心。慈心,在早期的佛法里,已经被发展成一种禅定力的修练方式,是「四无量心」之一。所以说:「慈心『正受』具足住」。因此,与其说慈心是佛法中的一项代表性德行,不如说是佛法中一项对治、消除瞋心,乃至我执的修行方法。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确实依着前述「举他罪五法」来做,而对方如果却是瞋恨以对,遇到这种情形,应当怎么办呢?这样的人,显示出他没有改过的认知,或许还没有能以解脱涅槃为人生目标,也或许是机缘不具足,那么,也只是「不应教授」,「不应共语言」罢了!如经中,佛陀告诉尊者舍利弗说:
「若彼比丘谄曲、幻伪、欺诳、不信,无惭、无愧,懈怠、失念、不定,恶慧、慢缓、违于远离,不敬戒律,不顾沙门行,不求涅槃,为命出家,如此比丘,不应教授与共言语。所以者何?此等比丘,破梵行故。」
(5)如第 1236(1239)[1123]、 1153(1252)[1136]经中说:
「战胜增怨敌,败苦卧不安,胜败二俱舍,卧觉寂静乐。」
忍辱,是基于非暴力的,有止息进一步的敌对与互相伤害的功能。争执,如果不能退一步地考量对方的立场与利益,只一味地求取自己的胜利,那么,双方只会在输赢的角色上,不断地互换而已,争执,哪有止息的时候呢?
(6)如第 1152(1251)[1135] 经说:「不受食者,食还属我。」「辱骂呵责,我竟不受,如此骂者,应当属谁?」经中,佛陀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说明瞋不报瞋:就像宴会请客,如果客人不吃的食物,那食物还是归还给主人,主人还是得处理这些食物的。所以,当人家骂我时,如果我不去在意,不受其影响,那么此骂还是归还骂的人。通常,会骂人,就是想要看到对方因为自己的骂,而不舒服。如果对方无动于衷,没有自己预期的反应,那么不舒服的,恐怕要变成自己了。相同的道理,处心积虑地想要报复的人,首先,自己就先陷入了想要报复的热恼与渴求中,而「自生障碍」了,别人尚未受到影响,而倒是先伤了自己。
暴力、瞋恚,还不都是这样吗?
(7)相当的南传巴利文经典为:《相应部》〈六处相应〉第八八经〈富楼那〉(35-88)(元亨寺南传大藏经译本第十六册八十页)
其他相当的南传巴利文经典还有《中部》第一四五经〈教富楼那经〉(元亨寺南传大藏经译本第十二册二八四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十九选 随时观照--清净乞食住
下一篇:第十六选 闭根门,食知量--难陀品德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 ·死到生——业在死亡和投生过程中的作用(0)
- ·初果圣人只剩七次人天往返。如果这七世...(0)
- ·原始佛教与现存的上座部佛教(0)